中国报道讯(师霞 报道)3月9日10时,陕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科技抗击疫情、助力复工复产有关情况。
陕西省科技厅:主动作为,积极投身科技抗“疫”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赵岩介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陕西科技界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一大批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型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投身科技抗“疫”,为陕西省疫情防控工作贡献科技力量。
科技支撑不断优化诊疗技术和治疗手段。2月3日,陕西省科技厅采取“定向委托+绿色通道”方式,部署首批8个科研项目,重点采用“后方科研支撑+前方应用救治”的攻关模式,项目承担单位主要是定点疫情防控部署医院、高校,同时选取在SARS等传染病诊治领域非常具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为这一个多月的疫情防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医药大学研发团队提出的中医药诊治方剂,在武汉方舱医院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组先后在武汉武昌医院和火神山医院救治危重病人150余病例效果比较好,转危为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团队在预防诊治、传播途径及防控策略研究方面发现了新的临床诊断标志物,对普通型新冠肺炎的诊断和预后规律提出了新的判断标准;科研团队参与陕西省首例孕妇新冠肺炎诊治和分娩,为新冠病毒母婴传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挖掘现有科技成果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梳理近年来陕西省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的技术成果,加快成熟科研成果和医疗技术的结合。积极利用在人工智能、热成像、人脸识别、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领先优势,针对疫情防控积极研发人体温度筛查红外热像仪、非接触式医用听诊器、防疫巡逻机器人、无人消杀巡检机器人、防疫消杀服务无人机等产品,相继在多个省份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医院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为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流动和聚集筑起了“安全屏障”。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的防治新冠肺炎中药制剂获省药监局批准通过。
积极推进便利化科技服务保障。陕西省科技厅及时出台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优先拨付科研经费、支持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领域技术创新等10条“硬核”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截至目前,36家孵化载体已为916家企业减免租金2232万元,对1824家高企实行一次性奖补9120万元,推荐支持重点科技企业信贷需求,目前向科技部推荐9家科技企业,总计规模5.78亿元。
陕西省卫健委:全省疫情防控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赵岚介绍,当前全省疫情防控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截至3月9日8时,陕西省已连续18日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15日无新增疑似病例,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5例,227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2.7%。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围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救治目标,坚持疫情防控与科研攻关双线作战、协同作战,在疾病诊断、患者救治、疾病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彰显了陕西医药卫生科技的硬实力。”赵岚说。
在疾病诊断方面。不断创新诊断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主研发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对新冠肺炎感染者肺内病变部位快速检出、病变范围定量评价和病变演变过程评估,提高了肺部影像学改变诊断的速度和精准度,已在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推广使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开发出包含新冠病毒在内的呼吸道多种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可快速区分新冠肺炎和其它病毒感染,已获得国家注册,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000多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基于基因编辑技术,提出了一种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从样本提取RNA后,可在60分钟内使用试纸检出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已开发试剂盒,正准备临床验证。
在患者救治方面。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率先在全国建立感染科ICU,针对重症患者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提出“一稳二抗三联合”救治方案(稳呼吸,抗病毒和继发感染,联合多学科会诊、激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指数。目前,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了全省88%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无1例病亡,抢救率和治愈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在疾病机理方面,不断探索病毒源头、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和预警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将科技势能转化为战“疫”动能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公布以来,学校第一时间成立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医学部专家组成疫情防控专家组,构建防控体系、确保师生安全。
席光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化科技势能为战“疫”动能的举措和成果。交大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全员上岗,承担陕西省定点救治重任,学校共派出5批30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一线。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的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缺少“一锤定音”的公共卫生专家和疾病防控救治管理者这一重要短板,副校长颜虹教授在牵头国内其他高校试点培养公共卫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项目基础上,提出在我国开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建议,引发国内同行广泛共识。公共卫生学院派出12位专家支援省市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交动态疫情分析报告17部、疫情简报50篇,作为重要决策参考。同时,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多年研究基础上迅速形成成果,无偿服务社会各界。医学部专家教授用5天4夜时间,赶制了36集“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大家谈”系列讲座,在10余个网络平台免费开放,受众逾26万人次。
同时,该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项目,全校师生迅速组织133个科研项目。学校资助科研经费820万元,在病毒快速检测、流行趋势预测、防护消杀手段、疫情监控预警等方面立项43项,部分项目已取得成果并实际应用。此外,发挥智库功能,建言献策。该校组织学者针对疫情防控撰写《决策建言》,共收到建言120余篇,报送教育部专题约稿8篇,疫情专报95份,向全国社科工作办、教育部社科司、陕西省社科工作办、省委办公厅信息处、陕西省决咨委等多个部门报送,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
陕西省大数据集团:发挥专业优势,展现国企担当
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总经理王茜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和陕西省委的号召,展现国企担当,主动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集团在大数据和软件研发方面的专业优势,组建了120余人的攻坚团队,迅速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之中,在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攻坚克难、连续奋战,为统筹推进陕西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优化网络基线配置,确保指挥现场通讯畅通。1月25日,陕西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攻坚队员于28日进驻指挥部,从便捷指挥需要出发,迅速对现场网络进行了优化重构,增加了线路和带宽,添加了安全设备,联手运营商对附近手机基站进行了加固和调优,保障了指挥现场网络和通讯畅通。
研发来陕返陕人员信息填报管理系统,筑牢外部防线。针对陕西省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按照“外防输入”要求,组织精兵强将,昼夜加班,连续奋战,抢时完成来陕返陕人员信息填报管理系统研发并上线运行。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省11个市区、107个区县的重要进出通道,包括海关2个、机场4个、车站98个、省交口263个,在有效防控外部输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配套上线“健康陕西”APP(管理端),为各疫情防控站点提供信息化管理工具,基本实现了省、市、县、镇、村(社区)、组(小区)的六级疫情实时动态监控。
王茜介绍,2月17和18日,先后上线了复工复产企业人员健康信息填报管理系统公众端和管理端,实现了复工复产人员“一人一码”、企业防疫专员扫描核验、风险个案及时上报、系统后台实时监测的全流程管理。2月23日,上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健康信息填报管理系统,有力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返岗。截至3月8日下午5时,累计登记258万余名复工复产返岗人员,涉及近2.3万余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此外,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疫情防控风险分析服务平台,精准研判疫情风险。建立市区专属平台,实现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闭环管理。基于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为全省131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平台。
责任编辑:李婷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