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同舟共济,战胜疫情需要团结一致摒弃偏见

发布时间:2020-02-21 16:17:0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病毒作斗争的历史。病毒是人类的集体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正当需要全球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国际上却出现借助疫情对中国和华人的污名化,跌破人类文明的底线。所谓污名化就是通过对某一群体贴标签,凸显其差异,并使这些差异与某些刻板印象关联以产生偏见,进而塑造“我们”与“他者”的区分,造成歧视。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目的在于避免因疫情引发污名化。

尽管如此,国际上出现了基于种族和意识形态偏见而产生的对华污名化。一些西方媒体和社交网络竟将“病毒”与“华人”、“中国”联系在一起,以“亚洲病夫”“黄色警报”“中国病毒”等为题渲染种族歧视和排华情绪。而另一些媒体和政客借疫情防控,对中国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污名化。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对华“隔离”政策和过度反应,也是这种污名化的表现。

个别西方媒体和个人借疫情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一些人心中仍然存有历史上形成的西方优越论思维,基于西方中心论和西方优越论思维而形成的对华污名却仍然没有消失。其次,个别国家民粹主义氛围浓厚,身份政治凸显,种族歧视和仇外情绪很容易因为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爆发。第三,社会高度信息化加速虚假信息传播,误导性信息和恶意仇恨言论传播迅速,加剧恐慌情绪。第四,西方固有反华势力推波助澜,试图借机捞取政治利益。

团结而不是污名才能战胜疫情。污名化只是国际社会的杂音而非主流。150名国际政要和联合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表声明,表达对中国抗疫的支持,呼吁应对疫情应避免污名化。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努力。

第一,坚持公开透明,打击“谣言疫情”。中国坚持公开、透明等原则,及时发布疫情相关权威数据和信息,依法严厉打击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中国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邀请国际专家并肩工作。中国驻外机构也同驻在国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通报疫情及中方的防控努力。用公开透明的信息,打击“谣言疫情”,破解对华污名化。

第二,履行国际义务,保障外侨健康。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解决在华外侨的合理关切。一是加强信息通报。中国各个地方和部门为在华外侨及时提供疫情信息和相关咨询、加大多语种疫情防控信息推送。二是做好生活保障。很多地方省市都将当地外国人纳入基层政府和街道社区工作机制,保障其在生活、防疫、治疗等方面需求。三是全力做好外国患者救治工作。

第三,发挥制度优势,遏制疫情蔓延。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第一时间建立起联防联控的举国体制,成立党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汇集全国资源,采取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迎击疫情,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中国抗疫的决心、速度、规模和效率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抗击疫情的胜利来粉碎对华抗疫措施的污名化。

第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中国第一时间识别出病原体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为其他国家尽早预防赢得了时间。中国加强与世卫组织合作,支持世卫组织专家来华实地考察,配合世卫组织协调和指导全球防疫工作,得到了世卫组织多次高度赞赏。中国通过“封城”等防控措施,有效阻止了疫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窗口。中国不仅全力维护了本国卫生安全,也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和牺牲。

有些人出于对病毒的无知和恐惧而对华污名化,但另一些人对华污名化则是试图减缓和阻止中国的发展。对于前者,随着抗疫胜利则会消失,对于后者它们注定要失败。病毒没有国界,不看肤色,不分种族。国际社会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战胜包括疫情在内的共同挑战。(张蛟龙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聂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