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雪落长安——唐代的白瓷展开幕

发布时间:2019-12-31 15:50:0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由西安市文物局、深圳市文物局、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主办,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雪落长安——唐代的白瓷”展览于2019年12月31日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展览将展至2020年3月25日,展期4个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中国国家画院、陕西收藏家协会等文博界、学术界嘉宾出席展览开幕仪式。西安城墙管委会副主任吴春、陕西师范大学拜根兴教授等嘉宾致辞,西安城墙管委会主任范明、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调研员陈丽亚、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周晓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梅、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等嘉宾共同启动展览。

白瓷脱胎于青瓷,在6世纪间出现,是在烧造青瓷的基础上逐步改良而来的,历隋至唐发展成熟。7世纪中叶间,随脱铁技术的长足发展,高质瓷土的规模化开采,玻璃釉的大量使用,白瓷已经完全可以和先期发展起来的青瓷分庭抗礼。南方越器,青碧如冰;北方白瓷,晶莹如雪。二者为当时帝国人民所垂爱。

最能代表唐代白瓷成就的是洛阳与邢州及周边地区的瓷窑,在6世纪晚期及入唐之后,皆有大规模的窑器烧造。其中尤以巩义窑、邢窑为冠,两地白瓷都曾呈贡,巩县开元初呈贡;邢器天宝后始贡。邢窑白瓷多有“盈”“大盈”“翰林”款记,从而证明了它们的高贵身份,很多产品极尽精致华美,堪比金玉之作。巩义窑白瓷,普遍胎土略粗松于邢器,但玻璃质感强,形制规整精妙,个别高白细胎瓷土制品超于邢器,令人惊艳。

深圳望野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瓷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唐代白瓷数量最多、质量最高、造型最丰富的系统收藏。本次展览共展出42件唐代白瓷器具,其中有望野博物馆馆藏的41件唐代白瓷,西安火烧壁出土、西安博物院收藏的白瓷1件,分为带铭款、类金银器、茶具、酒水器、文房用具、宗教用具以及生活用器等七个板块,邢窑、定窑、巩义窑等几大窑场的精品代表唐白瓷一一具现,系统展示了唐代白瓷的素雅华美与雍容气度。

此次展览是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示提升后推出的第一场临时展览,洁白晶莹的唐代白瓷如瑞雪一般降落长安,与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含光门遗址相遇,这是一场奇妙的历史际遇,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更是大唐文明的互鉴与大唐盛世的经典再现。展览让人们再次近距离观赏这些曾经四布于长安市井民居、酒肆客店、坊里豪宅、庙宇宫殿之内的洁白晶莹,去体会那盛世帝国的灿烂辉煌与无尽荣耀。

重点器物介绍:

1、邢窑白釉“盈”字款盖罐

该器物底部刻有“盈”字款。目前学术研究倾向“盈”、“大盈”字款意指唐代大明宫内的大盈库,带有此类字款的邢窑白瓷,应是当时为皇室私库定烧的贡品,除赏赐外,不予私人使用。

“大盈库”又称“百宝大盈库”,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记载,是唐开元(713-741年)以来储存财物最多的宝库,储存珍宝奇货及赋税所入盈余。库内财物供皇帝燕私或赏赐百官之用。署“盈”字款的白瓷器当属专为“大盈库”烧造的贡品。邢窑白瓷堪称唐代白瓷的代表。目前考古发现刻“盈”字款的邢窑器型有碗、盘、注子、盒、枕、盏托、罐等。

2、邢窑白瓷墨书“退”字款盖罐

罐形饱满圆润,外翻卷唇,上有台座珠纽盖,纽底成平台型。形体硕大,通高39厘米,为邢窑中少见的大器。胎色坚白质密,底足平整,露胎。通体施白釉局部釉聚处凝结成湖绿色玻璃釉珠。罐体腹部有大块窑疤拉脱露胎凹缺残次痕。器底露胎无釉处,墨色书写“退”字。由此可确认,此类邢窑窑器,做为土贡进呈时,是需要通过集中遴选的,如果有瑕疵和不合进贡规格,是会被“退选”的。同类墨书“退”字邢窑标本,在当地窑址区域有采集出土。

3、巩义窑白瓷军持

军持原是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独特,时代特征明显,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最早在晋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最早的一件军持是江西新建隋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釉象首军持。军持是印度梵语“Kundikā”的音译,又可译作君持、君迟、军迟、军挺、裙稚迎等,相当于汉语的“水瓶”,是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军持是僧人云游时随身携带的必需物品,用以贮水、备饮以及净手。

军持作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不仅佛教徒使用,婆罗门教徒也使用,后来才被佛教徒赋予了宗教意义。军持主要有金属和陶瓷两种质地,有单口和双口之分。军持包括净瓶和触瓶,印度教中,净瓶和触瓶是有明确分工的。铜瓶盛水易生铜垢,瓶中之水不洁,是为触瓶;瓦瓷洁素莹然,用于盛水最为适合,是为净瓶。传入中国后,净瓶和触瓶逐渐混淆,净瓶和触瓶通称为净瓶,军持也就等同于净瓶。

考古发现的军持多见于唐代僧人墓葬和塔基遗址或庙宇故地,宋元盛行。隋唐时期,军持的功能作为僧尼蓄水器,北宋时期,军持演变成为佛教神灵的手持法器,再演变为南宋、元之后的寻常百姓用器,它的功能从专用化转向世俗化。

4、巩义窑白瓷鹰首壶

壶身整体呈梨形,小口有尖流,口部后侧延伸出弧弯手柄。顶上有带榫卯插柱的鹰首盖。鹰喙尖钩,两腮外撇,双耳上竖,额顶有毛鬃,鹰眼有眶,圆目点黑釉彩,造型传神。腹足间收缩成细柱样连接,足如饼;通体施化妆土,罩乳色白釉近底足;足底圆形内有窝孔,露胎无釉。为典型巩县窑中唐时期生产,是唐代白瓷精品。同类造型器物,见于发表展陈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有收藏。另其他海内外文博机构有数件唐代小口白瓷壶存世,怀疑为丢失鹰首盖之器。

5、巩义窑白瓷辟雍砚

辟雍砚,得名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砚始于东汉时期,魏晋时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砚,至南北朝时期则变为五足到十足不等,隋时期的辟雍砚形制为砚面高凸成鏊形。唐代研习书法风气大盛,辟雍砚多见。其砚面突起而不施釉,以便研墨。初唐时期使用陶瓷辟雍砚尺寸较大,有些带有砚盖,其后尺寸渐缩小,砚面日渐隆起并高出砚口。唐代辟雍瓷砚品种包括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等;陶砚品种包括素陶、唐三彩、白釉绿彩等。从尺寸看有实用和陪葬冥器两类用途。

此展中白瓷辟雍砚,砚面高起台面,有天然胎体塌陷,宛如刻意处理之墨池,下有托圈,共计15足,成蹄形。胎色灰白,釉色发黄。砚底足内心圆凹无釉。

责任编辑:聂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