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李晓燕 曹新宇报道) 9月17日上午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出席发布会,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奋力推进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介绍了杨凌示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农”发展的重大现实需要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农业科教领域一次重大的改革创新,体现着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吃饭问题的殷切期待。20多年来,杨凌人始终牢记肩负的国家使命,立足“三农”初心不改,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之路,今天的杨凌已经成为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农科新城”。
发挥农业领域“国家队”的创新作用
杨凌是著名的“农科城”,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拥有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近7000名农业科教人才,形成了农林水领域五大学科群。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万名以上,其中有19人成长为两院院士。
在农作物育种特别是小麦育种方面实力雄厚,先后培育出碧蚂1号、矮丰3号、小偃6号、陕农7859等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四次品种更新换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创我国单个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最高记录,毛泽东主席11次接见赵洪璋院士,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拯救了大半个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振声院士选育的小偃6号获国家发明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近年来,西农979作为国家主推品种,已累计推广1.4亿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可以说,“杨凌良种”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粮食主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朱显谟院士提出的“国土整治28字方略”,则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这一世界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旱区节水农业这一重大问题上,突破了一系列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旱区现代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在牛羊良种高效克隆繁育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杨凌同样跻身世界前列。2000年6月,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在杨凌诞生,标志着我国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面对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占全球设施面积的85%以上的现状,杨凌设施农业科研团队一枝独秀,其构建的温室主动采光蓄热理论体系及配套设施和技术,解决了困扰我国日光温室的弱光、低温高湿、高价低效、节水节肥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日光温室建造向智能化、集成化、工业化转变。
据了解,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1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677个,近5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余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农业品牌榜首。
全力解决科研与推广“两张皮”问题
杨凌示范区探索建立的“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为解决我国农业领域科研和推广“两张皮”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杨凌示范区与两所大学建立示范推广联动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示范推广工作。大学、产业链、科特派、农业科技培训、媒体、展会等六种推广模式,打通了科技示范“最后一公里”瓶颈。面向全国18个省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8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0余项,年示范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面向旱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累计超过48万人次。为1.4万名职业农民颁发了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培育了一批扎根当地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教会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并建立了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了示范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的“杨凌模式”
1999年,国务院将杨凌地域内分属国家部委和陕西省的10家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整合,组建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示范区依托两校,大力推进区校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紧密结合、“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制。杨凌以标准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成功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典型经验和富有特色的“双创”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先后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规划建设了中哈、中美、中俄等8个国际合作园区,“丝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已发展到76个高校,逐渐形成了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的国际农业合作新局面。
由“乡”到“城”经济社会发展美丽嬗变
改革开放初期,杨凌是仅有8.4万城乡人口的小镇,经济基础非常薄弱。2018年,杨凌实现生产总值150.46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1997年)的3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93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115倍;财政总收入23.25亿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16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2元,是示范区成立时的9倍。城市建成区扩大近10倍,形成了“六横五纵”城市路网,率先在陕西省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公交。引进华电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城区全面供暖,完成石头河引水工程和新水厂建设。农村幸福院实现村村全覆盖,涉及城乡居民的31项政策全部实现一体化。在全域生态治理方面,三河两渠水生态景观改造完成,形成了渭河杨凌段5000亩生态水面。2018年杨凌城市绿化覆盖率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全省最低,“农科水韵生态杨凌”的现代田园城市景象初步形成。
李婧表示,20多年来,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历程,也是不断践行国家使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历程。下一步,杨凌将紧紧抓住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国务院《批复》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黑无恶创建活动的四大机遇,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的枢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促进农科各类资源畅通流动。并围绕种业、智能设施农业、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加快杨凌大学科技园、智慧农业谷和先正达种业育种技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与人力资本聚集区。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的引进和扶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同时,推动建立“五项工作机制”、深化平安杨凌、法治杨凌和文明杨凌建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技术向杨凌聚集,全面推动杨凌示范区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杨羽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