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声音

七十年全力以赴 榆林终成“高原明珠”

发布时间:2019-09-02 17:44:3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刘蕾 报道)  2019年9月2日上午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市长李春临以“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介绍了榆林七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李春临介绍到,榆林作为革命老区,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广大榆林人民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总值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的0.49亿元跨越到2018年的3848.62亿元,总量翻了12.9番;人均GDP由改革初期的15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45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9万元扩大到2018年4461.94亿元,崛起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2018年财政总收入是1949年的2.7万倍,实现了长期依靠国家救济到净贡献200亿的蜕变;此外,在能化基地建设牵引带动下,教育医疗、民生保障、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等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已成长为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一极 。

加快步伐 争做“后起之秀”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很长一个时期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典型。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建设,榆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榆林市经济总量跃居西部第六、呼包鄂榆城市群第一;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83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4元。

榆林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北部支援南部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北部转型发展、南部绿色发展,北部县市区重点发展能化终端产品、轻纺、铝镁合金等转型产业,南部县壮大文化旅游、中药材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神木、府谷、靖边三县市连续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前列,神木成为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特别是过去几年,榆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精准方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加大扶贫领域资金投入,累计脱贫2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8个国定贫困县中5个已经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榆林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的巨大跨越。

深化改革 多项举措利国利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榆林勇立潮头,城市建设多次蜕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提出“五个扎实”要求和追赶超越目标,榆林咬定目标,围绕省委提出将榆林建设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战略定位,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自觉遵循“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发展思路,抓住公园体系、古城保护、河道治理、民生十件实事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城市双修”,强力补短板、促提升,推进榆林城市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人民满意的方向前进。

到2018年末,建成区面积达69.18平方公里。建成主、次干道和城市支线路网项目总里程达558.42公里、1512.69万平米,建成桥梁39座,主、次道路路网密度达8.07km/km2,达到了中小城市国家标准。同时,形成了绕城高速通道;坚持生态为本,打造布局合理的城市绿色体系。公园绿地达234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39%、绿地率达到3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58平方米。通过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建成了沿城市规划区外缘1-5公里宽的环城防护林带。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称号,正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坚守人民立场,完善合理丰富的公共服务供给。

与道路建设同步,榆林市配套建设了供热、供水、供气、排水、排污、路灯、电力、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正在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创建;坚持品质提升,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1986年榆林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以来,先后对老街南门瓮城至北门段(2228多米)进行保护性改造,完成了《榆林古城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榆林卫城城墙展示工程设计》《榆林卫城保护规划》编制,开工了东城墙保护修复。2008年开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51468套。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榆林近几年可谓是集中“放大招”——铁腕整顿营商环境、重拳整治舆论环境、下茬修复金融生态,营商环境排名由全省倒数第1提升至全省上半区,在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中由倒数第3跃升到当前的第55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各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时间、环节、资料、费用压缩60%以上。今年1-7月份,市场主体增长22.4%、民间投资增长41.8%、减免税费122.1亿元,“两升一降”效果显著,市场活力明显提升。

坚持不懈 力创黄土高原生态园区

榆林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地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曾对榆林的治沙造林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榆林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治沙就是从榆林走出来的,目前仍然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十二五”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截止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0.9%提高到33%,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建国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形成了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构建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沙尘暴已经不再发生。

今年8月,中共榆林市委决定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八大行动,按照“六区一河一湖和城镇体系”布局,预计到2025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得到严格控制,矿区绿色开采、园区循环发展试点示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以上,城镇绿地率达到34%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5%以上,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绿色发展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全面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

责任编辑:杨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