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李晓燕 报道) 8月15日上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中共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以“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铜川”为主题介绍了铜川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型发展就是铜川追赶超越的现实担当,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是铜川必须答好的重大命题。”杨长亚介绍,铜川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计划经济时期,铜川煤炭产量一度占到陕西省的70%,建国以来累计为国家贡献了6亿多吨煤炭、2亿多吨水泥,成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向往的“铜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城市基础、产业结构上的弊端逐渐显现,在低端产能过剩的大势下,面临发展的内需、市场的倒逼,铜川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据了解,2018年铜川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是建国初的53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9元,是改革开放初的151倍。今年上半年,经济保持了7.6%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8%。
多年来,铜川把产业优化重构作为发展的第一大事,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接续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发展新型工业、高新技术、现代文旅等产业,构建更具活力的多元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以航汽铝材为引领,形成了煤发电、电炼铝、铝深加工的循环产业集群,航空汽车用铝成为拉升经济的主引擎,年产6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建设,使得传统产业实现质效提升。接续产业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承载,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等新业态、新动能实现突破发展,已入驻航天科技企业16户。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老工业集中区进行改造提升,建设了耀州窑文化基地,培育了一批新型文化业态。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红色旅游、以药王文化为内涵的康养旅游、以玄奘文化为内涵的丝路旅游、以煤城文化为内涵的工业遗址旅游、以民俗文化为内涵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已突破2100万人。
“没有青山绿水的发展就是在消费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型的重要考量,也最能直观体现转型发展成果。”杨长亚说,多年来,铜川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谋幸福的理念,坚持在治理中转型,下大决心根治环境污染,全面拆除了落后水泥生产线,从2013年起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水泥企业由30多家减少到6家。累计实施了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91个,对全市水泥企业实施了脱硫脱硝改造,对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2016年,铜川主动关闭了21处地方煤矿,实现煤炭去产能1058万吨,占到当年全市煤炭总产能的36.5%。如今,绿色已经成为了铜川主色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关中地区前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朱鹮也是铜川的绿色转型之路的见证者、受益者,铜川野外能够观测到百余只朱鹮,仅繁育出的“铜川籍”朱鹮就有85只。
铜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切身利益、最关切问题抓起,兜底补短保民生,优化服务提品质,不断增量城市幸福元素。从2003年起,铜川市就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至今已解决了20余万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暖冬行动”,在陕西省最早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中心网络,探索建立了“网上群众工作部”机制,给市民带来更便利的生活体验。全力建设健康铜川,建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等3个三甲医院,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铜川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道德涵养是一个地方发展进步的精神底蕴,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内涵的标尺。铜川坚持以“塑心铸魂”行动为统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共建“德润铜川·好人之城”,持之以恒把精神文明建设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心里做。设立了“道德大讲堂”,开展“优良家风进万家”等活动,评选表彰“铜川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唱响了崇德向善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李婷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