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 鼓楼在古代是作报时用的,渭南城历史悠久,自然离不开鼓楼。渭南鼓楼作为明清县衙仅存的建筑,现如今以逐渐消没在历史的尘烟中。过去的渭南县衙是什么样子,在鼓楼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渭南老城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这里是曾经县衙的大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被当地人称为“鼓楼”,在鼓楼下方的正中间,有南北向的券形门洞,门洞上方镶嵌着“渭南县”三字题刻,门洞两侧分别镶嵌着“三秦要道”和“八省通衢”四字题刻,均为光绪初年的渭南知县张国钧所写。这些题刻不仅成为渭南的象征,而且展现了当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兵家必争。就长安而言它是前哨,就潼关而言它是后方。
隋开皇十四年,文帝杨坚出巡渭南时,见明光塬缺水,令将县城迁到现在的老城。大业九年开始建渭南鼓楼,明洪武初年,将城池四周开拓到七里,修建四座城门:东门“拱华”、门“望秦”、南门“通原”、北门“临渭”,东西城门各建城楼一座。而鼓楼自然也就成了当时的城市心,既可以传递信号又可以擒盗抓贼,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可以击鼓定更,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穿过这道门,是我们渭南军分区的大院,我们也是有幸找到了四五十年前在这里工作的几位老职工。
或许在我们眼中鼓楼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但却是我们追溯过去不容忽视的历史凭证,城市的日新月异,岁月的沧桑历程,曾经的那些故事当再一次被朝花夕拾,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鼓楼过去的辉煌,然而现如今因为种种原因,鼓楼依然是伤痕累累。
历史是斑驳的,鼓楼也是饱经风霜的,就像崛起的渭南,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向世界递上了自己的名片,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就是过去的记忆,因为那是一代又一代的渭南人用拼搏和努力筑起的渭南精神。
责任编辑:聂茵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