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工信智库联盟指导、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2019年工信智库联盟系列活动暨机工智库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发布会以“变局与应变之策——中国装备制造业探寻创新发展之路”为主题,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热点问题,发布机工智库最新研究成果。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李奇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国博弈加剧、国际贸易秩序重塑、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的变革期。最近十年是决定未来百年产业格局的关键时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加大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制造业强国都纷纷发布新的工业规划,着力点都聚焦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致力于抓住产业变革的窗口机会。2018年10月,美国先进制造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报告,提出“美国力争确保全球制造领导地位”;2019年2月,德国发布《德国工业战略2030》,提出“将工业在经济附加值总额中的占比提高到25%”;各国都在试图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还采取技术、贸易、情报、金融等方面的多种措施,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干扰、限制和封锁。
2018年以来,美国新一届政府不断发起针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更是不断升级,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出口管制、经济制裁、知识产权壁垒、军事威慑和政治联盟施压等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为图自身安全选择性站队,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围堵之势,致使我国制造业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路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李奇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已经与全球产业链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例如生产制造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产品的专用生产设备、专用生产线、专用检测系统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在制造工艺方面,我们在高速、高精、高强、高稳定性等方面和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整体“脱实向虚”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比40%,2018年降到33.9%,其中制造业比重由十年前的32.4%下降到29.3%,大量资源流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在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远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时,出现了“过度去工业化”的现象,长此下去极有可能产生“产业空心化”的险情,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也会走向衰弱。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正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针对上述复杂局面,在应对手段上,我们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上多维发力,精准施策,政策制定既要满足市场原则和国际惯例,又要具有中国产业发展的特点。
李奇表示,产业变革时期也正是新的产业模式诞生的机遇期,我们研究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历史,一个国家制造业从大变强很重要的标志是产生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领先企业,他们在技术引领和市场主导之后更加奋发进取,能够结合国情、融合文化,以变求变,最终产生自己的制造模式乃至制造哲学。我们看美国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是福特公司在20世纪前期通过流水线创新开创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日本制造业真正的走向发达是20世纪中叶丰田汽车等通过对美国制造模式的持续改进,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机工智库近年积极开展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一批具有领先优势的冠军企业,例如华为、中信戴卡、中车、潍柴、徐工等,这些企业善于借鉴、精于制造、强于技术,它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不仅在规模上领先,而且能够融合中国文化,结合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吸纳先进制造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批企业将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制造模式的主要塑造者,它们将把中国制造写在华夏大地上。
当天,机工智库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鲁欣发布了“贸易保护与产业变革背景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选择”;机工智库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马子惠发布了“主要国家创新政策特征分析”课题成果;机工智库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司建楠发布了“高端装备短板之困”课题成果;机工智库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吴双发布了“超越之路,领先企业带领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
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局势,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化发展,实现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是我国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路径选择。作为专业的制造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机工智库将积极跟踪行业前端资讯,对接政府产业发展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价值、可信赖的信息服务。
责任编辑:王溪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