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李晓燕 报道) 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龙泉市人民政府主办,龙泉市人才联合会、龙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承办的《剑瓷龙泉——中国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将于4月30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六展厅开展。展览至8月20日结束。
此次展览内容包括“铸剑春秋”、“欧冶遗风”、“千峰翠色”及“青出于蓝”四部分,精选150余件古今龙泉青瓷、宝剑作品,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兼具实用与欣赏性,集中展示了当地工艺大师的高超技艺。在形式设计上,着重强调让“文物”或“作品”说话,并借助文字、图表、视频等资料,以便观众更直观详细地了解龙泉宝剑文化和青瓷文化。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青瓷、宝剑闻名于世,是“中国青瓷之都”和“中国宝剑之邦”。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双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成为全球陶艺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人类非遗”。现今,青瓷、宝剑传统产业在龙泉传承有序、创新不断、发展良好,是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复兴的良好样板。
龙泉宝剑具有“剑刃锋利、刚柔相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秦汉时期,龙泉的铸造业专为皇室铸造宝剑。从汉后期开始,适用于砍劈的环柄刀逐渐代替了剑,龙泉剑从此淡出战争喧嚣,承载起剑文化的内涵。魏晋,龙泉铸剑业受到人口骤增与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动,铸剑业比较发达,颇具一定规模。唐宋及以后,凡制名剑,必称“龙泉”,龙泉已成了宝剑的代名词,超越了冷兵器时代的实际功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精神符号。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中国古陶瓷之父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的高度评价。在龙泉这片窑业沃土上,能工巧匠的相继涌现,他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代文明中激发灵感,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当前的龙泉青瓷产业、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业人员有近2万,艺术大师不断涌现,艺术成就青出于蓝,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33名,人才梯队完备,在兼收并蓄中书写着当代龙泉青瓷史,使龙泉青瓷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
此次展览汇集龙泉高古瓷20件,其中南宋时期的簋式炉、哥窑天球瓶、鼎式八卦兽足炉、折沿洗以及元代花菱缠枝露胎瑞果盘等产品颇为珍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而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集中展示91件。徐朝兴的“哥弟混合三环瓶”、陈坛根的“美人醉”、徐定昌的“听泉”、陈显林的“对峙”、徐凌的“海的思绪”、徐象龙的“卧龙”、余正清的“和谐”等作品,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寓意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展览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文化底蕴深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平台,展出具有浙江浓郁地方特色的龙泉青瓷、宝剑藏品或作品,双方在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上具有重大意义,是新时代下博物馆展览模式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联袂推出此展览,意义非凡。
据了解,为使社会公众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龙泉剑瓷文化,开幕式当天下午还安排两场学术交流活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国荣主讲《龙泉宝剑》,系统介绍龙泉宝剑的发展脉络。高级工艺美术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李震主讲《龙泉青瓷之美》,详细介绍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王莹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