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王莹 报道) 4月11日上午,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据了解,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两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达到成立前该片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5倍。
完成127项改革试点任务 形成一批自贸“西安样本”
西安市商务局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两年来,西安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和国家发展规划,紧贴企业经营需求,大胆推动改革,深入探索实践,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案例。
“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模式、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设立‘互联网+政务服务’驿站、政务服务容缺受理、24小时自助信包箱、征信服务与政务服务联动、内保外贷金融创新、信用金融服务创新”6项案例在陕西全省复制推广,形成一批自贸“西安样本”,为促进全市、全省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化改革提升行政效能 构建高水平营商环境
“西安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的创新改革举措,强化了企业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吕恒军说道,西安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和优化准入管理的改革方式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使企业办证更加便捷高效,目前改革范围已扩展到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6个开发区。实行网上核名、微信登记等多渠道、多平台注册,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 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时效提升95%以上。
为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西安区域推出“容缺办理”,让企业先办事后补材料,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市推广。设置24小时自助信包箱,利用网上政务平台与自助信包箱数据互相推送,提供线上线下全年无休政务服务。在企业集聚地设立政务服务驿站,将电子政务平台与帮办服务延伸到企业办公区,使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 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
两年来,西安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投资、贸易、金融领域,加快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并将之转化为产业功能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
西安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环境的金融创新制度。日益完善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金融和投资服务机构入驻,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纷纷落户。截止2018年底,自贸试验区拥有金融机构235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08家,实现营业收入277.5亿元。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探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截止2018年底,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7.13亿元,其中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金额52.23亿元。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吸引聚集了大量市场主体,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两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达到成立前该片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5倍。
创新合作模式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西安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建设“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聚集博世、宝马、阿尔斯通、达能等世界500强企业;支持陕汽集团、爱菊集团等本土企业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设立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开通西安至欧洲、中亚、西亚11条跨国铁路货运干线,覆盖丝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运营汽车、绿豆、粮食、木材、跨境电商等专列,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货值17.2亿美元,实现跨越式发展。
还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人文交流由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领域,向科技、教育、旅游、体育、金融、人才等领域扩展。
吕恒军说道,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以西安市0.7%的面积,创造了全市79.9%的进出口、58.4%的实际利用外资、18.4%的税收。
责任编辑:王溪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