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起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2019-01-09 09:53:52 来源:光明日报
1月8日,人民大会堂,群星闪耀。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这些创新者就是点亮道路的星光。会场内外,无论是获奖者,还是正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砥砺前行者,他们的目光从奖励大会这个“小舞台”,投往国家这个“大舞台”。他们再次上路,点亮更多创新的星光,照亮科技强国的梦想。
致敬国内科研环境
当我们在向这些获奖者致敬时,他们在向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致敬。有了国家这个大舞台,科技人才才有了施展才华的地方。
“不断增强的国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做科学研究、追求科学规律的大舞台。”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说,得益于最近20年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素养、研究水平和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具备了向世界科学领域“亮剑”的实力。
在得知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肯定时,中国农业大学高俊平教授很开心。真正让这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开心的,并非获奖本身,而是使他获奖的这个“土壤”。“科技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交流合作愈加密切,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薛其坤说,现在国家很多政策都鼓励创新,比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设立,让人振奋。有了这么多好的科研政策,中国科学家应该更有信心。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深有同感:“中国科学家应该挺直胸膛,撑起中国的脊梁,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指引更多创新者前行
同作为科技工作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热工所所长王池为每一位获奖者感到高兴。在王池看来,所有的获奖者都是一样的,潜心研究,长期坚持,怀着对科研、对国家的责任与情怀。
这些获奖者身上的共同点,正是所有走在创新路上的科技工作者的指南针。最好的致敬,就是追随榜样的脚步。
“耄耋之年自有狂,固北疆,战南洋。磨剑数载,建万里国防。黄卷青灯伏书案,披繁星,戴骄阳。三尺讲台八千日,传师道,育儒将。十步芳草,立中外首榜。谋无不当举有功,铸利刃,断金刚。”得知导师获奖,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的学生吕亚茹写下了这首词。
吕亚茹说,庆幸自己遇到了钱七虎院士这样的人生导师,让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崇高精神,以及埋头苦干、扎扎实实的科研作风。
哈尔滨工业大学杨强教授是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的第三代弟子,当刘永坦在奖励大会上的发言从北京传到哈尔滨,他仿佛仍能感受到这其中的力量,尤其是这一句——“我们始终坚信,国家需要是最强的动力。”杨强说,刘永坦院士在指导他们申请课题或者作报告时,始终强调的是如何瞄准国家需求、如何自主创新。“我现在也是这样教我的学生。”
继续奋斗在创新路上
许多获奖者纷纷表示,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路上,科技工作者们不会停下脚步,因为创新本身是一种快乐的源泉。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涛持续努力十多年获得当前的研究成果,但这个过程并不苦涩,因为“对创新的热爱和从中获得了充分享受”。他将带着这份享受,继续去解决一些尖端技术领域的难题。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博奥生物集团总裁程京院士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他们此次获奖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如何又阻止了一例耳聋出生缺陷的发生。创新不止于此。除了出生缺陷防控,他们还要在慢病筛查方面持续创新和努力,以促进我国更快、更好地建立“预防为主”的健康医疗体系。
从刘永坦等获奖者身上,上海交通大学刘兴钊教授看到一种对学术的纯粹的爱,“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他告诉自己也要如此,“一定要把东西真正地做出来才行、做出新的东西。”
无论是奖励大会舞台上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即将走上这个舞台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都在追求创新,在享受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科技强国梦。
责任编辑:聂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