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王莹 报道)11月28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陕西省全面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据陕西省国资委主任任国介绍,陕西省属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紧抓市场机遇,近年来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9月,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26144.2亿元,排全国第7位;所有者权益7997.9亿元,排全国第5位;实现营业收入8187.2亿元,排全国第5位;利润总额297.8亿元,排全国第8位。
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任国介绍,陕西省政府专门成立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统领国企国资改革工作,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召开全省国企改革推进大会,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国企改革工作。落实国家“1+N”顶层设计,形成陕西省“1+18”政策文件体系,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省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18个改革配套文件,为陕西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突出重点,注重试点先行
“我们把试点破题、积累经验作为基本改革方法,立足企业不同特点和改革不同阶段,在18户省属企业及权属企业开展了“六项改革”试点。”任国说道。
陕投集团、有色集团、粮农集团、金控集团4户企业主要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归位或授权24项权利给企业董事会,集团职能优化和产业优化取得积极进展。在陕煤集团新型能源股份公司和北元化工、中陕核集团华浩轩公司、燃气集团交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开展混改和员工持股试点,11户企业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目前各项试点基本结束,正在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试点引领带动各项改革全面铺开。
做好统筹规划,分类专项推进
坚持把推进整体工作和开展专项工作相结合,据介绍,近两年,4项专项工作推进成效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去产能,退出煤炭产能1815万吨、钢铁产能60万吨;去杠杆,市场化债转股落地490亿元;去库存,“两金”占用总规模逐年下降,今年同比下降2.4%;降成本,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百元营业收入负担成本费用97.1元,同比下降0.6元;补短板,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高于全省1%的平均水平。
“处僵治困”方面,累计处置僵尸企业70户,占总户数168户的42%,处置资产总额47.85亿元,清理负债40.31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008人。压减法人户数方面,累计减少法人186户,减少各类管理费用2.12亿元。延长石油集团油田公司采油厂总数由23个整合为13个,陕旅集团实行了“三级架构、两级管理”运营模式。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面,陕西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涉及115.6万户,任务量全国居首,占总任务量的10%,是国家督办的重点省份。截至10月底,全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已完成移交或签订正式协议率100%,完成移交95.99%,近期分十组正在开展督查和验收工作,今年12底前全部完成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明年起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
任国介绍,从总体看,国企国资发展呈现出三方面特征。一是规模实力不断壮大。省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已由2004年成立之初的1545.3亿元增长至2017年年底的23865.3亿元,增加22320亿元,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23.2%;所有者权益由431.8亿元增长至7096.4亿元,增加6664.6亿元,增长了15.4倍,年均增长24%;营业收入由693.5亿元增长至10132.1亿元,增加9438.6亿元,增长了13.6倍,年均增长22.9%。二是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利润总额由2004年成立之初的46.1亿元增长至2017年年底的331.8亿元,增长了7.1倍;上交税费由79.2亿元增长至724.3亿元,增长了12.9倍。三是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筑等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环保、医药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国企国资改革进入攻坚期,企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期。”任国说道, 近日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深入实施国企国资改革攻坚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对下一阶段国企国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概括起来主要是“一个目标、九大任务、五项措施”。陕西省国资委将紧扣重点、狠抓落实,聚力攻坚国企改革,实现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陕西省“三个经济”建设和实现陕西追赶超越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溪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