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咸新区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建设海绵城市,倡导生态文明,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积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
10月10日《人民日报》13版
坚持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2015年4月,西咸新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沣西新城作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承载区,创建伊始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山水格局、传承理水智慧、精细造地营城,打破传统城市“摊大饼”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河网水系、中心绿廊、环城绿带、社区公园等多级开放空间,绘制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蓝图”,形成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给自然留下更多空间,给城市增添更多绿色。
如今,一座座楼宇、一块块绿地都按照规划与设计逐步变成了现实。5000亩的湿地绿廊,12公里的环形公园,35米宽的林荫绿带,50%以上的社区绿化率……沣西新城人均绿地面积超过21平方米,“100米见绿、300米进园”的绿色之城轮廓初现,为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广奠定了良好生态本底,也为群众创造着更优质的宜居环境。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规划就是实现美好生活的路线图。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实践,科学规划、系统布局更显重要。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起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结合实际,相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排水防涝等9项雨水管理相关规划研究,在各层级规划中主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形成规划指引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规划导则予以规定和设计引导,强化各级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确保管控空间、用地竖向、规模数量指标等方面的协调衔接,实现不同专项规划在同一城市空间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大蓝图。
随着顶层设计与实施方案的落地,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划定,构建的包括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及中央雨洪调蓄枢纽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建设目标,形成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几年来,施工企业从不会干到想着如何干好,协作单位从被动干到主动干、认真干。行业技术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我们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开展20余项专题攻关,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沣西新城已成为高校师生及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市民百姓的肯定与满意,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全域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与决心。
努力实践绿色发展道路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伟业,需要持久的耐心、科学的精神、系统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西咸新区将海绵城市融入城市开发基本建设行政许可程序,作为永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打破壁垒、全域推进。“审、建、管”一体全过程管控机制,长效推进、稳健发展;导则、指南、图集等一套本土化技术标准体系,科学定量、成熟实用;财政引导、商业银行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绿色融资体系,形成合力、助推发展。
面对频发的“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本身就是同时间赛跑。我们需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海绵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基础上,聆听时代声音,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强化研究支撑,完善技术工法,健全考评体系,加快产业化,多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助推海绵城市建设及绿色发展的“加速度”。
新时代新征程,不变的是初心;新时代新作为,不变的是使命。西咸新区以创新增动力、以协调促发展、以绿色筑基底、以开放集众长、以共享谋共赢,用智慧、魄力和行动,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莫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