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发布时间:2017-04-27 19:11:0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杨凌:全力绘就“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小康画卷
中国报道讯(记者 赵明)4月27日上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奋力‘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常雅玲主持,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书记郭社荣,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天雄,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杨凌示范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桂党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现场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杨凌不仅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更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杨凌示范区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农业示范区,“杨凌农科”、“杨凌农高会”两个品牌是当今中国农业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杨凌示范区刚刚获批为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杨凌示范区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以“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示范区作用”为主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项使命”,不忘初心,高端站位,以全球视野把方向、谋发展、干事业,示范区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杨凌已从昔日的关中小镇嬗变为一个在海内颇具影响力的“农科新城”。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杨凌示范区主动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发起成立“12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联盟”、“第六产业”研究中心、中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60多个创新平台,以大协作、大联合作战的方式,加快推进关键领域农业科技联合攻关。
同时,围绕打造全国“农”字头“双创”高地,按照“创新无约束、创业无门槛”的目标,搭建了“一间一场一园一街”全链条创业孵化载体,出台了一揽子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大学生、农民工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是目前国内实惠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示范推广效应增强。杨凌示范区围绕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巩固完善大学、产业链、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展会、媒体等“六种推广模式”,建立国家植物品种权交易、国家农业技术转移、农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农业大数据等“六个中心”,目前,累计在18个省(区)建成示范推广基地277个,年均推广效益160亿元以上、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受益的农民群众6000万人左右。建立了实时连接15省区的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专家不出门、技术送田间”。探索建立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全国11000多名农民获得了杨凌颁发的被视为“农业科技身份证”的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扎根在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已成功举办23届杨凌农高会,每年都吸引16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朋友参展参会,交易洽谈总额累计突破5000多亿元,品牌价值评价达615.99亿元,位居中国农业品牌价值榜首。同时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实现了陕西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2017年将实现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今后将陆续在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国家扶贫重点片区和新疆、西藏建设杨凌基地。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杨凌示范区大力发展第六产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3个、联合社8个、家庭农场66个、现代农庄30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带动2万多农户“组团”发展农业产业。以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为抓手,建立了农资服务、信息共享、技术指导、市场营销、金融支持等环环相扣、高效精准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农业电商、农业物联网为重点的“智慧农业”,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动动手机就能“遥控”种地,农业实现了“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近五年杨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全省领先,2016年达到14959元,2017年计划达到16160元。
国际影响力提升。杨凌示范区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目标,已同6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关系。通过搭平台、建项目等多措并举,加快“走出去”步伐,启动建设了中哈、中吉、中美、中荷、中澳等8个国际农业合作园区。加大“引进来”力度,先后引进美国嘉吉、法国萨诺、阿根廷凯茂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杨凌。每届农高会,举办国际交流活动20多项,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比较大,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政府官员、农业专家齐聚杨凌,共同探讨世界农业发展大计。同时,充分发挥援外培训基地作用,累计为来自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600多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杨凌的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经济社会发展提速。2017年一季度,杨凌示范区GDP增长10.5%,实现追赶超越首季“开门红”。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年均增长31.8%,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量质齐升。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农业电商,“淘宝网杨凌馆”线上、线下同步开馆,京东杨凌运营中心建成投用,300多家电商企业聚集发展。每年举办杨凌国际马拉松赛、现代农业休闲游等活动聚人气、提商气,独具杨凌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游、现代农庄生态游广受游客热捧。打造世界一流农业自贸试验区,加快杨凌综合保税区、自贸大厦、国际农产品及食品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对标国际贸易标准和投资贸易规则,推行“七证合一、八项联办”审批模式,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做精主城区、做优特色小镇、做靓美丽乡村,杨凌大道、石头河引水等一批基础性、支撑性重大项目建成投用,高端人才社区、“吧文化”一条街等一批彰显“大学城”特色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在陕西省率先实现城乡政策一体化、公交一体化、户籍登记一体化。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治理,“三河两渠五湖四湿地”生态水系基本形成,治污降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同发力,“河长制”全面推行,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杨凌画卷”正在绘就。
责任编辑:聂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