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声音

陕西“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发布时间:2017-04-27 08:52:57 来源:中国报道

  安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中国报道讯(记者 刘蕾 赵明) 今天(4月26日)上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奋力‘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安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俊民,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廖良成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常雅玲主持。
 


 

  中共陕西省委外宣办主任常雅玲主持新闻发布会
 

  郭青介绍,安康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安康市委、市政府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确立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安康生产总值增长11.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3.1、4.3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安康市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等,“两山理论”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样本,生态经济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的新动力。
 


 

  中共安康市委书记郭青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近年来,安康始终把循环产业体系作为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推进富硒产业、生态旅游、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跃上新台阶。通过借力、借智、借势打造“中国硒谷”地域品牌,建成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富硒食品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达26.8%,连同一产的富硒种养产业,富硒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成为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努力将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2016年共接待游客32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25亿元,同比增长15%和18.18%;鼓励发展山林经济,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种养间套、浅山茶果桑畜环绕、河谷平坝花卉种苗、设施农业遍布川道、生态旅游链接城乡”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山林经济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7.8%;重点打造包装饮用水产业,使其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2016年包装饮用水产业增速超过40%;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产服务业,推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就业脱贫作用明显。促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医养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市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经济发展持续处于上升通道的核心竞争力。
#p#副标题#e#

  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强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康发展的最大优势。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发挥安康生态优势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始终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多家,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2016年全市共关闭落后产能企业119家。二是做好城乡环境监管。深入推进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行动和“治污防霾·保卫蓝天”计划,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尾矿库环境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2016年实施环保追责89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的科级以上干部34人。三是加大国土空间绿化力度。按照“一年栽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326万亩,2016年造林绿化6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汉江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301天。
 


 

  发布会现场
 

  以生态布局为统筹,聚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安康市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要求落到实处。一是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按照“全域安康”的理念,引导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县把重大项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形成了限制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目前,5个县飞地经济园区均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飞地经济”的创新做法,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陕西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推广安康“飞地经济”模式。二是推进“三区两园”建设。安康高新区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口示范区聚力打造秦巴山区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涵养旅游发展示范区”。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已有19个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和427个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实施“一县一策”。通过构建差异化考核体系,大力推进“一县一策”,形成“一业为主、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已占安康经济比重70%以上,9个县(区)先后荣获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
 

  以生态福祉为追求,全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安康市把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美丽和富裕连结起来,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的工作短板。“十二五”减少贫困人口42.33万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3.67万人。一是“支部+X+贫困户”模式促脱贫。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形成了“支部+X(园区、景区、社区工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贫困户”模式, 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0元、增速8.6%,位居全省第一。该模式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重要批示。二是移民搬迁斩穷根。“十二五”以来,全市已搬迁安置18.8万户71万人,其中搬迁贫困户8.4万户27.8万人,2016年全市搬迁贫困户4.15万户15.5万人,通过实行“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把搬迁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中国报道》记者提问
 

  郭青最后介绍,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结出丰硕成果,源于安康市委、市政府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党建+”系统思维推动中心工作,在落实“第一责任”中推进“第一要务”的坚定信念,在2016年度陕西省目标责任考核中,安康市继2015年以后再度获得优秀等次,不仅多项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党风廉政建设、依法治理、公众安全感、秦岭生态保护等工作也位居全省第一,呈现了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双一流”的良好势头,在新常态下交出了上级肯定、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
 

  发布会后,安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俊民,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廖良成分别针对安康市脱贫攻坚工作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资料链接:

  安康市情简介
 

  安康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人口305万,辖1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和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
 

  安康人文荟萃。西晋太康元年(公元 208 年),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 之意,始称安康。是佛教南禅祖师怀让大师故里,是新文化倡导者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生长地。汉江龙舟节被评为体育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原称汉调二黄)、紫阳民歌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康生态宜居。全市森林覆盖率65%,居陕西第一;2016年共收获301个蓝天,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人均淡水占有量是全国的1.6倍,是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生态养老的理想之地,已被确定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和陕西唯一的生态养老试点市;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丹江口水库66%的水量来自安康。国家在汉江梯级开发规划了9级电站,其中6级在安康。
 

  安康区位优越。处于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建成了包茂、十天、京昆、安麻四条高速公路,襄渝、西康、阳安三条电气化铁路和1.3万多公里通村水泥路,平镇、安岚两条高速正在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将建成西成、西渝两条高铁,6条国家高速、3条地方高速、6条国道、11条省道和一个4C级机场,一条可通行500吨级船舶、直达武汉的高等级航道,形成与西安、重庆、武汉、成都的半日经济圈,成为秦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陕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和西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节点。
 

  安康资源富集。是全国富硒茶、绞股蓝、黄姜之乡和优质烟叶、魔芋基地,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硒资源得天独厚,全市三分之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54%的土壤硒含量达中硒以上水平,是全国最大、最宜于开发利用的天然硒资源富集区;近年来我们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中国(安康)富硒产业研究院和国家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富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长,正在形成千亿产值富硒产业集群,打造了“中国硒谷”地域品牌。
 

  生态文明的今天,安康市围绕努力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坚持循环发展在生态、责任也在生态的理念,顺应国家对安康的三大战略定位,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追赶超越,实现绿色崛起,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萧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