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渭南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倾力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渭南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育红就渭南市招商和外事工作作了介绍。渭南市委党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亚锋,渭南市汉盛外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顾宝军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赵育红介绍,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工作紧扣追赶超越主题,围绕“五大产业”和“三地一中心”建设,据统计,去年全市共有在建项目509个,5亿元以上省际项目111个,实现到位资金738.27亿元,引资规模全省位列第三;共有签约和落地建设的世界500强企业17家,投资项目22个,实现到位资金88.28亿元;先后组织50余批小分队进行点对点、城对城精准招商,洽谈项目1015个,签约505个,并和10个国家11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在全省率先设立了7个渭南驻境外经贸代表处,积极为渭南市企业产品走出国门铺路搭桥。
准确定位 统筹战略
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挥好绝佳的区位优势,利用好难得的政治优势,挖掘好深厚的人文优势,引导好现有的产业优势,统筹好叠加的政策优势,抢抓机遇,追赶超越,站位大关中,融入大西安,引领黄河金三角,贯通亚非欧。西融东联、协同创新,远交近攻,广泛合作。充分利用好、挖掘好、发挥好这一优势,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加速汇聚,形成必然的流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建设“三地一中心”、培育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新的增长极,打造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物流大通道、贸易大枢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扬帆起航跑出渭南“加速度”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落地,为渭南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要培育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医药、航空航天”五大产业强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在补齐工业短板上发力。坚持供给测改革,巩固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为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动能。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开展经贸交流,加强友城合作交流,加强区域合作,开展精准招商。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强化国际产能合作和国内产业对接,构建东西互济、双向开放的对外开放格局。
今年,渭南将围绕新能源产业,紧盯广汽、申华、长城等汽车品牌,重点引进整车制造生产线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推动壮大3D打印产业集群,以创新驱动打造新动能;围绕装配式建筑产业,持续对接企业;围绕城市功能提升,深化企业合作,引进高品质酒店、高端商业服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品位;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项目对接进度,打造新业态,挖掘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渭南要换挡提速,追赶超越,力争跑出渭南“加速度”。
发布会后,主持人对赵育红、张亚锋、顾宝军就渭南应该怎样抢抓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的动能等问题进行访谈。
责任编辑:聂茵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