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乡村“逆城镇化”观察:警惕热投资冷农民倾向

发布时间:2018-06-20 08:47:5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人才、技术、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省份乡村生产要素较长时期内呈现单向流出的态势。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农村生产要素加速回流,并呈现出城市流入农业农村的“逆城镇化”态势。

以河南为例,截至2017年,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带动就业累计接近600万人。伴随新技术、新农民进入农业农村,有别于城市白领、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人才回流的机遇,工商资本下乡冲劲十足。但是,采访中,相关专家提醒,要警惕工商资本下乡中“热投资,冷农民”倾向;建议依靠市场手段调节资本流动,政府既不能盲目以行政手段干涉,也不宜用政策鼓励吸引投资,要未雨绸缪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河南省商水县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女工正在检品车间工作 李鑫摄/本刊

“三化”村出现“逆城镇化”

屯庄村,曾是河南省农业大县杞县一个典型“三化”村,青壮年外出闯荡,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近年来,屯庄村陆续开办了8家企业,不但近一半的青壮年陆续回村,还吸引了600多名外地打工者,村子旧貌换新颜。

2011年起,屯庄村在外闯荡的“能人”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相继开办玫瑰特色种植、食品加工、农村电商等5家企业,又引来外地工商资本到村投资3家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屯庄村的8家企业吸引就业近1000人。

吴国庆,湖南省岳阳市人,是屯庄村文军食品厂的负责人。“2014年,我们企业带着设备、人员、技术、资金,从郑州到屯庄村投资建厂,现在已投资1500万元,来这建厂是因为当地劳动力富余,招工容易,用工成本也较低。”吴国庆说。

企业来了,人气足了,屯庄村变得生机勃勃。村里泥泞的土路变身整洁的水泥路,路边装上了路灯。企业提供赞助,村里群众办起了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成为风尚。

屯庄村是我国中部省份人才、资本、技术从单向流出变为双向流动的缩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刘培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种逆城镇化更多体现了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视,随着农民工、大学生、工商企业等到农村创业发展,直接带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需萎缩、一些沿海中小企业倒闭,促使一些有技术、有资本的农民工开始回乡创业。2015年,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吸引农民工和一些城市资本加速流入农村。

“绿领”成乡村振兴生力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新技术、新农民融入农业农村,一个有别于城市白领、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工商企业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他们有技术、有知识、有资金,致力于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自称与现代农业打交道的“绿领”。

在今年河南小麦“一喷三防”中,从事无人机植保服务的“飞客”身影遍及中原麦区,现代农业服务尽显“科技范”,科技高效植保正成为新的“双创”风口。

“90后”王超运是河南省宁陵县人,高中毕业干过物流、做过销售,去年他花11万元购买了2台无人机,从事无人机植保。在他看来,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便捷,是未来重要的创业方向。

河南省八佰家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建民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2017年以来,通过该合作社共销售无人机130架,其中近100架销售给了像王超运这样的创业青年。今年,周建民通过公开招标接到20多万亩小麦春季植保订单,而这些订单10天内全部由从事无人机植保的青年创业者完成。

除了现代农业服务,随着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田园综合体、乡村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正成为农业领域创业的新趋势。

“80后”大学生马海瑞2011年回到河南省平舆县创业,流转114亩耕地搞蔬菜生产和林木苗种植,目前流转土地已达到1800多亩,集特色养殖、休闲采摘、餐饮、骑马游乐等为一体。

2017年4月,马海瑞开始在平舆县李屯镇建马场,现有骑乘马11匹。“节假日是马场生意最好的时期,返乡务工青年拖家带口来骑马成了一景,高峰期一天接待180人,一天收入5400元。”马海瑞说。

近年来,新技术、“绿领”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直接推动农村电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发展。农业多种功能正被深入开发,不仅延长和提高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警惕“热了投资,冷了农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6911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农业农村正成为投资热土。

长期以来,资本要素单向地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资金短缺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但应警惕“热了投资,冷了农民”倾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名义,跑马圈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规模化流转耕地后,存在单方面“毁约退地”情况,损害了农民利益。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贺雪峰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工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容易在土地上进行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尝试,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偏向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甚至是发展观光农业,搞房地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忠认为,政府不能单方面看到资本下乡增加了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其实在资本下乡中,有的项目与农民形成竞争关系,可能形成资本排挤农民的现象,不一定能增加农民收入,要警惕“热投资,冷农民”的倾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让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乡镇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唐忠认为,资本是逐利的,农业属利润微薄、风险大的产业,工商资本下乡不等于资本进入农业,即使进入农业,更多的是进入农业中利润相对高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如资本下乡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买地,再转做非农使用,某种程度上“管住土地”就管住了工商资本;这就要求政府严格落实现有土地政策,做好土地规划,确保资本下乡不走偏,农民利益不受损。

贺雪峰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利润,就会有资本进入,不用政策鼓励。当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容易出现资本的同质化竞争,一旦政策收紧,资本经营容易出现问题,反而会破坏产业生态,造成毁约退地、资本“跑路”现象发生,损害农民利益。他建议依靠市场手段调节资本流动,政府不能盲目以行政手段干涉,但应提前应对规避风险。

刘培峰认为,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面临融资难问题,建议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担保融资。在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方面,乡镇政府缺乏自主权,而在承接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中,乡镇是关键承接地,建议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一些小型的返乡创业产业园区。

责任编辑:聂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