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杨志贵)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汉江与襄渝铁路交汇处,有座小山城紫阳,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道号“紫阳真人”)在此修炼悟道而得名,意寓“紫气东来,阳光普照”。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紫阳城记》中引用“上完三百六十阶,才见斗大一个城”的诗句,所以紫阳便有了“斗城”之说。斗城虽小,可它装满了贫穷、闭塞与落后,装满了30多万紫阳人对生存与富裕的渴望。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斗城上面两匹梁,石板盖住泥巴墙,日出而耕到天黑,一觉睡到大天亮,冬来一堆木炭火,春在院坝晒太阳,浆粑汤里泡洋芋,吃了还差半年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982年,中央下发了具有划时代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我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率先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包产到户给农民带来诸多实惠的同时,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天生就与背篼打交道的紫阳农民带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生产工具“背篼”离开了与之日夜相依的泥土石板房,他们走出家门,来到集镇、来到“斗大”的紫阳县城,或给街上的居民背煤或为县上的“城里人”运沙,这就是现在人们称呼的“背篼军”,城里人有什么重体力活只随口一声“背篼”,他们便欢天喜地跑过来,就像重庆人一样,叫一声“棒棒”,他们一定以为城里人要给他“恩赐”。这“恩赐”当然是一背一背地背出来的,一天到晚能背上几个馍馍钱也就心满意足了。渐渐地,农村的女娃娃也在家里“藏”不住了,她们大多以当保姆的形式或到省城西安,或上首都北京成为大城市的打工仔。“背篼”很吃苦,但由于山里人“养女不养男”,大部分男劳动力文化偏低,后来也只好到铜川、上河南、去山西一些砖厂、煤窑下苦力,也有一部分以轮换工的形式当上了工人。
后来,生活在斗城的紫阳人仿佛从南下的滚滚铁流,从东去的滔滔汉江感觉到一个浓厚的川音回荡在秦巴山区,便随着这个声音加入“打工族”和“民工潮”的队伍大军南下,去沐浴着南粤大地的第一场春雨,去感受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转眼到了1989年,紫阳县委以第一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劳务输出的决定》向农民告知:“要脱贫、走出门”。率先成为内陆省份第一个向东南沿海有组织(城建制)输送富余劳动力而成为敢于“吃螃蟹”的紫阳人。世纪之交,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紫阳实施“世行贷款劳务输出”和“推进西部开发就业”两大项目,紫阳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了将70%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战略目标,“大就业创新路,大手笔抓劳务”,按照摸清底子、找准路子、迈开步子“三步棋”,采取劳动力市场、基层社保障平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三管齐下”,探索出政府促动、部门联动、能人带动、宣传发动“四轮驱动”以及“稳定输出数量,保证转移质量,提高劳务经济含金量,培训就业抓保障”等一系列符合贫困山区县情实际、具有紫阳特色、城乡统筹一体化就业道路。从“走出去”开拓市场,维权服务到“请进来”召开大型劳务招聘会对农民进行引导、开发式扶贫。“十五”期间,转移输出劳动力28.9万人次,创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工资性收入在1000元以上,占农民年均纯收入的63.8%,人均增收1000元,在劳务、茶桑、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中劳务经济占2/3。连续6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劳务输出先进县、成为全国首批劳务输出重点示范县荣获“全国创业之星”,被誉为“吃螃蟹的劳务大餐”。
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用工市场和新生代劳动力的双向选择,人往哪里去、路从何处来、钱又怎么挣、农民咋脱贫?已成为紫阳人的重要思考....紫阳人在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修脚连锁店及其修脚行业进行全面深入调查、认真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修脚足疗等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城乡就业、加快精准脱贫和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主抓。县政府连续五年《关于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决定》,向农民告知“想致富、学技术”。充分发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公益效应和“远元修脚”的市场品牌及行业优势,将传统医学技术和现代养生保健、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培训就业及技能脱贫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学费免食宿费、发放交通补贴、稳就业稳收入“三包两免一补两稳”等系列优惠政策,形成报名、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一条龙”工作服务机制。通过“手把手传授技能、心贴心帮扶就业”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出政府主导+基地培训+龙头企业+脱贫群众、政企联合的技能脱贫“紫阳模式”,尤其是封闭式管理和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将传统医学、养生保健、脚病治疗、服务礼仪、法律法规、紫阳民歌、茶乡文化融入修脚技能培训。不但探索出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示范性办学指导方法,而且将“紫阳修脚”打造成独具地域特色、宣传紫阳的“茶乡名片”成为倍受顾客喜欢的“香饽饽”。其技能培训的“紫阳模式”已复制到陕西省内外10多个县(市)区先后办起了修脚足疗技能培训学校。短短的四年时间,通过订单定向免费培训2万多“紫阳修脚师”,在全国各地开修脚连锁店的达5000余家,从事修脚行业的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人均月工资在4000左右,年创经济收入超过15亿元。一个洗脚盆将老百姓、政府、市场融为一体;一把小小修脚刀破解了职业技能培训招生、培训学员就业、企业用工、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四大难题。成为唯一带动紫阳城乡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培训、创业就业、精准扶贫、引领农民快速致富的新兴支柱产业和紫阳创业经济、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其领跑紫阳、带动安康、影响三秦、辐射全国的“紫阳模式”已成为技能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将紫阳打造成全国修脚产业大县而再度“吃螃蟹”!
而今,在“斗城”紫阳又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山城紫阳变了样,技能脱贫挑大梁,农民朋友进了城,资金技术带回乡,山沟沟里起高楼,汽车浇道上山梁,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闫欣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