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每一片红色热土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不朽的中国革命精神。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宛如一颗镶嵌在秦岭山脉南坡腹地的璀璨明珠,凭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红色教育基地。近期,笔者怀着无比崇敬与满满期待,用情、用心、用力多次自费走进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红色土地,探寻散落在沙窝村大龙洞沟组的红色记忆,感受穿越时空却依然炽热的传统革命精神。
“红三代”守护红色“遗物”,传承家族荣光
沙窝村大龙洞沟组虽深藏于秦岭山脉南坡腹地群山环抱之中,却承载着不可忘却的历史红色印记。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错落有致的屋舍上,村民孙传军便开始仔细盘点着家中的“红色宝藏”。爷爷的遗物红军绑腿、父亲的遗物四枚解放战争纪念章等等。红军绑腿的主要作用包括防护腿部、缓解行军疲劳、防止蚊虫叮咬、临时止血和制作简易担架、充当绳索用于攀登或牵引等,是适应艰苦作战环境和长途行军的实用军用品装备。四枚解放战争纪念章是当时解放军孙可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斗荣誉的实物载体,是记录解放战争历史的见证和重要文物。一件件红色藏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令人目不暇接。孙传军对这些“遗物”了如指掌,每一件物件背后的故事,他都熟记于心。作为“红三代”,谈起爷爷和父亲的参军史,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脸上洋溢着骄傲之情。
孙传军向笔者缓缓讲述道:他爷爷孙少发,安徽六安县人,1906年1月出生。1929年6月,孙少发年近23岁,在那个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从安徽省六安县老家,含泪离开妻子告别两个儿子(长子孙可友,次子孙可山),毅然投身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入伍后不到一年时间,被编入红二十五军73师三营特务连七排七班战士,之后担任班长,一干就是七年时间。1935年6月,孙少发随红二十五军程子华、徐海东部队行军途径佛坪沙窝,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受伤,鲜血染红了他的破烂衣服,伤口感染生蛆。为了不拖累急行军转移速度,战友们将他临时安置在当地一个隐蔽的山洞中藏身养伤。
彼时,山洞阴冷潮湿,孙少发身边仅有红军战士留下的两小袋炒面充饥。那炒面干涩难咽,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却是他维持生命的唯一食物。然而,命运并没有抛弃这位坚强的红军战士。当地一位善良的村民蔡咯荃,在一次偶然的上山采药途中,发现了这个隐蔽的山洞和受伤的孙少发。
蔡咯荃并没有被当时的险恶局势所吓倒,他深知这位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战士。于是,他开始秘密地为孙少发送饭、用自己采的草药为红军孙少发疗伤。每一次送饭,他都要小心翼翼地避开当地国民党反动派和民团的耳目。那一条送饭的崎岖山路,仿佛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生命线。
后来,在蔡咯荃的资助下,孙少发的身体逐渐康复,并在大龙洞沟山上安了家。当时孙少发在安徽省六安县老家的原配妻子因病去世,之后孙少发经人介绍,又与佛坪县当地一位善良的女子郭培莲结为夫妻,生育一个女儿孙可秀(现家住佛坪县长角坝镇二河口村一组,健在,现年80多岁高龄),在大龙洞沟开始了新的生活。孙少发生前时常向村民讲述参加红军的故事和救命恩人蔡咯荃,传播革命思想,他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1989年冬月初九(农历),孙少发因病去世后,被次子孙可山安葬在当地大龙洞附近。
孙传军的父亲孙可山,从小就听着老父亲孙少发讲的参加红军故事长大的,心中早早埋种下了参军的种子。为了延续老父亲孙少发的参军心愿,在国家民族解放战争危难的关键时刻,他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干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时光岁月中,孙可山先后投身华北解放、解放华中南、解放海南岛等战役。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异常激烈,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爆炸,但他从未退缩。凭着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和精神,他先后荣获了四枚纪念章。那四枚纪念章,是他当年英勇战斗的见证,也是他为国家、为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的象征。
孙可山复员转业后,回到家乡。他没有因为自己在战场的功绩而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地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心力。他担任原沙窝大队党支部书记二十年,他带领着乡亲们修路架桥,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抬田修地,积极号召农业学大寨,发展农业生产,让沙窝村的面貌逐渐发生了改变。之后,他又任原长角埧公社综合厂厂长,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努力拼搏。
“作为红军、解放军的后代,我叫孙传军,我一定要把父辈们的红色革命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好红军、解放军精神,妥善保管好他们的遗物。”孙传军坚毅地说。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勤俭持家,发展产业,为家乡建设和发展,默默无闻奉献力量,还经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爷爷和父亲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与自然交融,打造特色景区
沿着大龙洞沟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徒步前行,山林间的宁静与壮美尽收眼底。脚下是松软的泥沙土和石块,会踩到一些枯枝落叶,发出“咯吱”的声响。路边野花杂草在山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
如今红军孙少发之墓地、解放军孙可山之墓地分别位于大龙洞附近,寂静肃穆,杂草丛生,异乡埋忠骨,与大地、森林长眠,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伟大的土地。大龙洞溶洞二处,神秘莫测,洞口被茂密的树木杂草所掩盖,走进洞内,有天然生成的七道石门、大庭等奇观,暗河长流不息,钟乳石千姿百态,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石刻碑文古朴厚重,历经200余年。碑刻上面的字迹,虽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读懂历史的沧桑岁月。这两个碑刻记载着当地的历史变故和风俗人情,也为这片红色土地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此外,原生态溪流淙淙,河流潺潺,清澈的溪流、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瀑布飞泻,如银河落九天般壮观;龙潭幽深,潭水碧绿如玉;奇石林立,形态各异;一处天然大山洞里,可容纳100余人,颇为壮观震撼;古树参天,枝叶繁茂,仿佛是岁月的守护者;茱萸树散发着独特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漫山遍地野果点缀其间,为森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笔者又在当地村民带路之下,顺利找到了红军孙少发当年藏身养伤的那一个山洞,接着又走访了红军孙少发健在的女儿孙可秀,孙可秀老人今年八十多岁高龄,但回忆起她父亲孙少发参加红军和二哥孙可山参加解放军的参军经历等情景,感慨万千。
当地政府计划将这些红色革命故事与自然景观、景点有机规划整合,开发建设龙洞沟景区。当游客们走进这里,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重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可以在欣赏自然风光美景,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英雄事迹感人至深,红色资源价值凸显
佛坪县纪委监委干部张继友十分感慨讲述:“位于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大龙洞沟的安徽六安籍红军孙少发和解放军孙可山父子,他们的红色革命英雄事迹、光辉岁月、坚定信念和崇高革命精神,可歌可泣。他们平凡而伟大,伟大而不平凡,他们父子的革命英雄丰碑,客观、真实、生动、鲜活,具有重大的纪念教育意义,永远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接着,张继友还指出,结合大龙洞沟的自然秀丽风光,这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教育、纪念、研学、观光、旅居、康养休闲价值。从历史维度看,这里是革命先辈们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是研究革命历史的重要素材。从教育方面讲,这里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勤俭意识、道德品操、奉献精神。对研学而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体验红色文化,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在域旅观光休闲方面,自然景观与红色景点的完美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同时,这里适宜的气候、天然氧吧和优美的环境也为旅居康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而且,随着全域旅游业的发展,也将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保护修缮焕新颜,红色文化引发展
为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近年来,佛坪县对上沙窝红二十五军旧址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修缮工作,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配套建成主题雕塑、体能拓展、红色教育学堂等主题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体验空间。
在主题雕塑前,游客们可以驻足观赏,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高尚伟大形象;在体能拓展区域,大家可以挑战自我,磨练意志;在红色教育学堂里,通过观看纪录片、聆听讲座等现场研学、培训方式方法,深入了解革命历史。
同时,佛坪县结合乡村振兴与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别具特色的党史文化墙。党史文化墙上面,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了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佛坪的英勇斗争历程,战士们冲锋陷阵,不畏流血牺牲的身影、与老百姓亲密无间的场景等,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形成了“村中有画、画中有村”的独特风貌,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沙窝村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2020年先后荣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省级文明村镇,其“颜值”的内涵和外延,持续焕发出新的光彩。村里的发展日新月异,道路更加宽敞平坦,房屋更加整洁美观,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一期、羚牛谷、金丝猴谷、秦岭秘境科普馆等景观,前来观看、欣赏、打卡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动人革命传统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后代人不断前行,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沙窝村的红色记忆,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铭记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地上,红色基因将永久代代传承和绽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陕西省佛坪县纪委监委 张继友)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