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白水的土地上沉淀着无数的人文故事,那些古老的遗址和建筑,如同散落的明珠,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其中,古堡遗迹承载着白水厚重的历史,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它们的故事,是白水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老的白水大地上,有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流入北洛河,这就是白水河,是黄河支流渭河支流北洛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宜君县云梦山南麓,流经陕西省铜川市、白水县、蒲城县,在白水、澄城、蒲城三县交界处的三眼桥附近汇入北洛河。自此汇入口由东往西沿河上溯,河南岸依次是这些自然村,蔡邓村、故现村、雷村、通道村、甫下村等等……,如何描述曾经的白水河雷村地段?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如今,曾经的三眼石桥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缘故,水库早已淹没在水下,在淹没的三眼石桥的东不足二百米处,是曾经的上百年吱吱呀呀的水磨坊,如今也在水下。自此桥过白水河,沿曾经的沟壑古道一直往南上坡二三里,就到了雷村大村。1947年的彭德怀元帅带领西北野战军就是沿这条古道经雷村到蒲城,发起了荔北战役。如今的古道早已废弃,隐没于荒野里。
雷村堡子就建在这条古道即将到达雷村的东面险要处,居高可俯视古道全貌,沿堡子出口便道可直通此古道,封锁南去的路。沿堡子出口往东300米,就是雷村遗址,位于村北的一处鱼嘴状的峁梁上,省政府所立的“雷村遗址”保护碑就位于此,往北沿着山坡左右有两条小路直通下面的白水河,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的见证者,足以见得这里的古老。几百年的雷村堡子,建于一座平峁上,依势成不规则的圆方形,直径约六七十米,周围是夯土城墙,南面建有砖石拱起的城门洞,门洞外东西两侧挖有壕沟,出门洞下有坡道连接外路。雷村堡子,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它的名称由来与建筑形态,与清末同治回乱时期的动荡局势紧密相连。当时,关中地区的白水、蒲城地区深受战乱影响,十村九空,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抵御战乱,地方团练和义军修建了众多防御工事,雷村堡子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雷村当地村民没有一家姓雷的,据说原雷姓土著皆殁于当年动乱,如今的村民多是当年剿灭回乱义军的后裔以及后来朝廷迁徙过来的山西河南等外省人。当年的堡子就是一座兵营,镇守此地。出堡子城门正南约百米过去有一座夯土筑成的约10米的瞭望塔,塔下往东往西各有约七八米宽两三里长的战备壕。在农业社生产队时期,瞭望塔上曾安装当年大队的大喇叭播出过文革口号、林彪事件,以至于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等等,此后瞭望塔人为取土毁坏消失。自瞭望塔下往北看堡子,宛如到了《大话西游》取景地的至尊宝会紫霞的城头……
与之相邻的下河西遗址,于雷村遗址隔白水河相望,有二三里远,位于白水县西固镇四河村西侧,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包含仰韶文化遗存,还涵盖了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这里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大型房址,以及出土的尖底瓶、钵、盆、罐等仰韶时期陶器,还有单把鬲、三足瓮等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器,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先民生活画卷,展现出不同时期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如今的雷村遗址、堡子早没了当年的样子,这里的故事和东西正在一天天的遗忘和散失。如今的人们纷纷离开这片古老的土地,奔向充满机遇的城市。雷村遗址逐渐被遗忘,无人修缮,无人问津,古堡已近荒凉,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就在雷村遗址濒临消逝之际,检察机关开展的寻访古迹活动将目光聚焦于此。检察官们深入雷村,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与当地村民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雷村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现状。他们发现,雷村遗址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遗存,更是一部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字典”,其所蕴含的建筑智慧、民俗风情,都随着它的破败而面临消失的危机。每一座像雷村遗址这样的古堡,都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它们,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让子孙后代能够领略到先辈们的智慧与风采,让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莫让“古堡之殇”成为永远的遗憾。
雷村遗址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对一座古建筑的拯救,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让我们看到了检察机关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多方合作、共同守护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遗址能否重生,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检察机关也将继续发挥职能作用,守护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雷村遗址这样的古迹,在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摆脱衰落的命运,迎来属于它们的“重生”。(白水县人民检察院 邬巍巍)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