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多措并举,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速推进

发布时间:2025-09-12 17:09:5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杨凌示范区通过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与体系贯通,构建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按照陕西省委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部署,坚决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率先在全省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初步构建“政策互通、资源互通、体系互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格局。

位于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以健全一体改革体系为牵引,优化统筹协调推进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杨凌示范区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落实方案》,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专项小组,着力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成功纳入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

优化工作格局。实施常态化协商机制,联合驻区高校、省农发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同推动形成需求一体牵引、资源一体打通、机制一体塑造、项目一体部署、平台一体打造的工作格局。推动建立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业发展集团三方“区校企”融合创新发展机制,成立三方推动落实专班,召开首次推进会议,省政府分管领导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订,首批7个重点合作项目正式落地启动。

加大政策匹配。制定出台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明确政策支持。统筹配置科技投入、教育投入及人才投入,加大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领域的创新举措的支持力度。积极配合陕西农业发展集团研究制定《深度参与杨凌示范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发挥省属国有企业资源优势,充分享受示范区省部共建政策红利,共同为农业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以完善科教协同育人为导向,创新培育各类人才途径

重点培育前沿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引培计划,完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支持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引育留用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培养科技领军、科技新星、创新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五支人才队伍,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每年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600余名,去年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国内外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强化培育产学研复合人才。创新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共享激励机制,推动建立高校引进、校企共用高层次人才模式,启动“校招共用”人才引育,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推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新时期高校“校企一体、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推动两所高校、省油菜中心等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近两年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通过国家审定登记植物新品种69个,入选国家主导品种5个,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6项。

大力培育扎根一线实用人才。持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成功举办西部省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年农业科技培训4.6万余人次,400余名学员获得杨凌职业农民技术职称,持续擦亮“杨凌农科”培训品牌,为西部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示范区挂职,政校企“五联一抓”携手打造乡村振兴“杨凌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从源头确保策源能力提升

做优驻区高校硬实力。积极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植物保护、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加强新校区和新一轮“双高计划”,申报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基地。

补强科技创新平台。采取区校共建方式,加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要载体建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未来农业研究院一期、职教创新园主体基本建成,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三期建成,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投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落地建设,陕西油菜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运行,服务支撑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做好校企协同攻关。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突出学科交叉,建立各类资源向高水平创新主体集聚的体制机制,构建以战略科学家领衔、多元创新主体参与的创新团队。按照“企业农户出题、区校联合部署、校企联合攻关”方式,由学校首席专家负责,联合相关企业、科研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立校企协同攻关机制,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区五类科技项目,争取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

以优化创新载体为抓手,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载体体系,探索校地共建“科技园管委会+二级机构+运行公司”的管理运行模式,有组织地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当前,示范区共有各类孵化载体20余家,涵盖了示范区所有重点产业,能够满足各创新主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求,每年都会在杨凌召开国家层面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广泛交流持续完善示范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高水平组建“中国杨凌农创汇”。构建科技研发、中试验证、孵化加速、科创生态、产业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体,实现科创资源要素汇聚、科创服务功能完备、成果转化链路贯通,打造旱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技术交易的“集散地”。目前与科大讯飞、华大基因、泊恩生物等近20家企业达成入区意向。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牵头建设小试中试平台,加快成果中试熟化。开工建设秦创原新质农科融创中心,一期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研发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共享中试车间、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等内容。

强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进一步深化产业创新中心改革,加强和规范种业、畜牧业等8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实行“一中心一方案”,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定期开展产业链专场路演活动,打造“需求+成果+产业”联动路演模式,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模式、提供研发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投资孵化高成长型科技企业等。

以秦创原农业板块为核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

做优做强秦创原农业板块。加快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制定出台聚集区支持政策,一体化部署推进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围绕现代种业、农副产品加工、智慧农业等产业发展,构建“一核一心三园多基地”布局,即一核(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八个产业创新中心)、一心(秦创原农业板块核心区)、三园(种子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智慧农业示范园)、多基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打造“源头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集群-辐射推广”的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分类指导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实施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计划,引育种业领军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家。

强化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杨凌农科母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国家现代种业基金、省科控集团等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种业发展基金等设立。健全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持续推行“科创贷”,加强知识产权质押、银保合作等服务创新。探索设立农业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基地,推动中捷四方、海斯夫、秦丰种业等企业加快挂牌上市进程。召开以“科技引领未来农业 资本激发新质动能”为主题的2024农业科技创投对接路演活动,高油高产大豆转化体WRI1ox-1授权许可、陕西海斯夫和陕西登海种业授信等三个成果转化和融资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金额3100万元。今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8.1亿元,同比增长53.9%。(供稿︱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