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柞水县抢抓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机遇,以“三个纳入”高位推进婚俗改革,通过党建引领阵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多维宣传引导,全力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陋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新风。
婚俗改革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柞水县抢抓陕西省婚俗改革实验区机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着力减轻群众婚嫁负担,营造文明健康婚俗新风。
新事新办,柞水县举办集体颁证仪式。
婚俗改革聚势成潮
柞水县把婚俗改革作为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持续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坚持“三个纳入”全力推进。
纳入重大决策部署。县委、县政府将婚俗改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要工作内容。出台《柞水县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方案》《柞水县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的指导意见》,明确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重点整治任务。
纳入全县中心工作。成立以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12个县直部门和9个镇(街道)为成员的婚俗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六有”标准,凝聚起多元参与婚俗改革的工作合力。
纳入重点任务“承诺书”。将婚俗改革和试点工作纳入民政工作年度重点任务内容,印发《柞水县婚俗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婚丧事宜中“人情风”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改革任务和责任清单,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全力推动婚俗改革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县婚姻登记处为三对新人在老庵寺婚俗文化公园举办简约中式婚礼。
婚俗服务日臻完善
柞水县坚持把党建与婚姻服务相融合,提升婚俗改革成效。
党员示范引领婚俗新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婚俗改革方面的“头雁效应”,印发《党员领导干部严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通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开展婚俗改革优秀“党员示范户”“干部引领户”等评选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
建设阵地打造婚改新格局。一方面加强婚姻登记办公场所标准化建设,全新打造婚姻登记中心,设立登记颁证大厅、结婚登记室、离婚登记室、档案室、心理咨询室、法律咨询室等“一厅五室”功能区域,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咨询和服务。另一方面将现代婚庆元素与柞水传统孝义文化深度融合,创设婚俗文化主题公园、“情侣岛”网红打卡地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婚庆场所,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婚俗文化环境。
创优模式提升服务新质效。以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水平为宗旨,全面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组建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为志愿者的辅导队伍,提供情感沟通、心理调适、纠纷调解、危机干预、法律咨询等服务内容,累计为1300对婚恋当事人提供婚前辅导,整合妇联、司法等部门资源,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心,开展离婚疏导68对、劝和25对。
营盘镇干部骑电动车带着一队骑着共享单车的队伍去接亲。
文明新风蔚然成形
柞水县将健康文明婚俗文化宣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着力培养简约适度、节俭文明的婚俗新风,助力婚姻“轻装上阵”。
提升群众参与热度。建立特邀颁证员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道德模范、国省“五好家庭”等为特邀颁证嘉宾,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颁证仪式,将婚俗与浓郁乡土气息融合,不断赋予婚俗礼仪时代内涵。成功举办第三届“丝路青缘•缘聚柞水”公益相亲活动,为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10余名单身青年,共同开启了一段浪漫的邂逅之旅。
拓展移风易俗深度。推广“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婚俗改革新模式,通过建设文化墙、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倡议书、编唱小节目等多种形式,弘扬婚姻文化,树立文明新风,82个村(社区)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构建完成“一村一红娘”服务网络。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制定《柞水深入推进婚俗改革“五个一”活动方案》,聘请全县65个村“第一书记”为婚俗改革宣传员,开展院落会、新农民讲堂、道德讲堂宣讲婚俗文化活动60余场次,引导准新人参与公益活动300余人次,对41户“婚俗改革家庭示范户”“低彩礼户”予以命名表彰。
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到红白理事会全域覆盖,从婚俗文化公园建设到“一村一红娘”服务网络构建,柞水县以制度破旧与服务立新双轨并行,以清风正气擦亮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为全省婚俗改革贡献“柞水样本”。(供稿︱中共柞水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