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融合办学“小切口”,撬动扩优提质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12 15:06: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商洛市教育局创新融合办学模式,以“强校带弱校”机制破解教育均衡难题,新增优质学位4.91万个,构建起区域教育优质共生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南京市和商洛市联合成立“宁商协作名师工作站”。

2024年以来,为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基础薄弱校的办学质量,商洛市教育局锚定做大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资源“蛋糕”目标,制定出台了《商洛市探索开展区域融合办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管办一体、教育协作、城乡融合三个载体,从2024年开始试点,力求通过三年完善,到2027年每个县(区)都能形成“1个主模式推进+N个模式协同发展”的融合办学机制。目前全市共组建融合体63个、提供优质学位4.91万个。

在城区及城乡接合部重点推进管办一体融合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生育政策调整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人口向城区流动聚集、生育率短暂回暖后持续走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等社会现象的传导效应最先在教育领域显现,“城镇挤、乡村空”“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都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商洛市和西安市教育考试机构在西安举办“西商教育同行 考招合作共进”交流活动。

为解决制约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卡脖子”问题。商洛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入学矛盾和需求集中区域,探索单一法人制的“一校多区”“一长多校”管办一体融合办学模式,实现了师资统一调配、招生统一组织、教学统一管理、课程统一设置、经费统一分配,效果很好。特别是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减少了行政工作管理层级,融合共进更加通畅;经费师资、教学资源、教学仪器、教研成果、设施设备等资源融合,实现了资源统一调配和使用;发展性绩效评估、统筹部分绩效工资增量自主分配等,能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强校”引领带动“+校”优质成长、共同发展,使“弱校”也可获得群众认可。目前,全市已组建管办一体融合体10个,覆盖6个县(区)。其中成效明显的有,丹凤县的“思源实验学校+西河初级中学”融合办学,实行师资、招生、教学、课程、经费“五统一”管理、一体化考核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测,带动了弱校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山阳县采取把城关街办学校提格为县直学校和“优质校+新建校”两种方式组建融合体,以重新招教方式补充人员,推动优质校轻装上阵,实现强弱紧密融合,提升了群众对“+校”的信任感、认同度。

在县域内同学段间统筹推进教育协作融合

当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问题逐渐凸显,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

商洛市锚定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期盼、需求,用好融合办学这个“以强带弱”的杠杆力量,以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撬动师资均衡配置“补钙”、带动薄弱学校自我“造血”,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加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推进“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持续推动教育资源供给就近满足、优质均衡,切实回应群众期盼。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30余名学科骨干教师在商洛开展新高考复课指导。

按照“强弱搭配、大小协作”的原则,组建同学段间的教育联盟,通过校长交叉任职、教师结对共进、教研活动补短、学科教学互帮、重点工作同抓、联盟成果共享等协作,形成了教学同步、教研同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灵活融合模式。

例如,不改变原“弱校”隶属和法人关系,通过“1强+N弱”组建教育联盟,推动了师资、教学、教研融合;同学段的骨干教师交流轮岗、紧缺学科教师跨校兼教、薄弱学科教师走教支教,既有效弥补“弱校”短板又不会对“强校”造成太大负担;集中备课研课磨课、统一作业设计、评价诊断等同步同质的教学教研活动,有效发挥了“强校”传帮带作用。

目前,商洛市已组建教育协作融合体28个,覆盖5个县(区)。其做法值得借鉴的有,柞水县制定了统一的人事、经费、教学、招生管理制度及教师流动机制,联盟间校长交叉任职、教师互派轮岗等落实顺畅,弱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洛南县教育协作融合体学校之间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实施方案,从队伍、制度、文化、课程建设4个维度逐步试点推进,以点带面初见成效。

在县域内城乡学校之间推进城乡学校融合

融合办学不是简单的变更法人挂个牌子、画个片区结个对子,而是一场深层次的教育改革,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有效缩小区域间、校际间、城乡间教育差距。

商洛市教育局与商洛高新区联合开展校企合作。

商洛市按照“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城乡学校的文化、师资、教学、教研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辐射整个县(区)城乡学校大融合,手段多样、形式多元,可多维度同时走向纵深融合。例如,用一根网线、两块屏幕,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的课程共建机制,城区骨干名师到乡镇轮岗、农村教师到城区跟岗的教师柔性交流机制,学校、教研组、教师间结对帮扶的研训成果共享机制,从管理到教学、从备课到课堂全方位指导共进的统一规划考核机制,等等,都是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目前,全市已组建城乡学校融合体26个,覆盖7个县区。其中成效较好的有,商南县按初中、小学、九年制组建城乡大学区7个,县教体局统一实施考核评价,细化督查方案、树立反面典型,倒逼大学区常态化抱团发展、融合共进,整体提升了教育质量;山阳县组建13个城乡学区,实施以域外名校带盟主学校、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四环”结盟架构,做实“教学联网、课程联建、教研联动、教师联训、评价联考”的“五联”工作机制,使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商洛市创新推行“管办一体、教育协作、城乡融合”三大办学模式,以“强校带弱校”机制破解择校热、城镇挤、乡村空等难题,并不断推动融合办学向学前延伸、向高中拓展、向域外触及,通过师资统配、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实现了覆盖城乡、贯通学段的教育质量协同提升,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商洛方案”。(供稿︱商洛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