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商洛市以经开区为试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区县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规划统筹、项目共建、要素共享、招商聚力、人事协同、服务集成等多领域融合创新,有效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发展资源,显著提升区域效能。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集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主引擎。2024年以来,商洛市将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以商洛经开区为试点,探索“区县融合”发展新路径,全力打好园区建设提标扩容攻坚战,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6.02亿元、增长4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增长36.4%,进出口总额3.1亿元、增长8倍以上。2025年1—6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8.3亿元,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亿元,增长286.9%,招商引资实际使用内资完成8278万元,增长116%,外贸进出口5300万元。
商洛经开区门户区。
规划布局融合互补
商洛市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洛南县和经开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脉络、谋实发展蓝图,实现由“单兵作战”到“互补共进”转变,凝聚发展合力。
指标一体统筹。兼顾经开区、洛南县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优势互补,科学设置发展指标,将经开区经济发展指标全部纳入洛南县指标盘子,主要经济指标统筹考量、定期研判、共同调度。
产业多元同育。依托洛南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力发展“硅、钼、核桃”3大优势产业集群,商洛经开区确立了以“硅钼新材料为首位产业,健康食药(大健康)、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为主导产业,新型储能为战兴产业”的“1+3+1”产业体系。聚焦洛南“农产品主产县”定位,依托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联盟实验室等3个产学研示范基地,经开区积极培育绿色健康食品产业,研发“秦岭良食”四个系列富硒休闲食品30余种。
集群格局共创。围绕洛南县“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产业发展思路,经开区规划启动了“一区五园一中心”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形成区县产业链环环相扣、业态互融共生的发展格局。
项目建设融合推进
商洛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抓高质量项目摆在突出位置,实现区县共谋共建共管,形成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滚动接续的良好局面。
统一谋划调度。经开区和洛南县联合印发《区县共建项目推进方案》,经开区谋划、储备、建设的重点项目,全部纳入洛南县重点项目盘子统一管理调度,集中开工、项目观摩等活动共同组织筹备。坚持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紧盯市场、全链打造,谋划储备“六库两线一码”平台重点项目108个,总投资达480亿元,总投资384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2个。为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夯实包抓责任。建立重点项目区、县领导“双包抓”责任机制,成立由洛南县委、经开区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和管委会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经开区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工作专班,加强区、县沟通协作,推动要事共商、难题共解、工作互促,合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健全联动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定期会商交办、督导调度制度,推动项目储备建设提速增效。2024年以来,经开区实施重点项目26个,支撑全年固定投资增长200%以上。
资源要素融合配置
商洛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加强土地供给、金融支持、企业用工等要素保障,千方百计抓项目落地。
优化用地供给。组建区、县土地盘活联合工作专班,专项开展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低效闲置土地和僵尸企业不动产综合整治,采取规划优化、兼并盘活、二次招商、厂房置换等多种举措,有效实现资源存量变发展增量。现已盘活“僵尸”企业用地160余亩,厂房20000平方米。收储存量土地365亩,征收已批土地261亩,建成标准地740亩,已供应标准地226亩。
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区、县项目争取、资金整合联动机制,紧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包装申报燃气管网设施改造项目获得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围绕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包装申报4个专项债项目,已通过国家两部委审核,批准发债额度14.5亿元;同时,获得1.3亿元陕南、苏陕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模式,打造“金融信用区、融资便利区、投资放心区”,成立投融资服务中心,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设立互助转贷基金池,实行“以效定补”贴息政策,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保障企业用工。建立区、县劳务培训协作机制,聚焦企业用工需求,分类建立清单,充分发挥16个镇办劳务工作站作用,按需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群众就业与企业用工双赢。
招商引资融合聚力
商洛市坚持把招商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挥比较优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引进优质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增量支撑。
服务“叠加”。积极探索区、县一体招商、联合招商新机制,编制《洛南县•商洛经开区重点招商项目册》,制作联合招商宣传片,共同发布《区县联合招商项目落地保障十条措施》,实行经开区、洛南县“双甲方”招引服务机制,共同做好企业落地服务保障,增强招商吸引力。
信息“互通”。组建区、县联合招商工作队,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人员共用、信息共享的招商合力。常态化开展联合招商和推介活动,实现市场互联、信息互推、宣传互动。今年以来,先后10余次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安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成功签约深圳坤鹏、众鑫宏达、香港鸿达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
资源“共享”。聚焦经开区标准地、工业厂房、专业人才优势和洛南县优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资源耦合、利益共享、错位发展的协作格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达到“落户一个项目,引来一串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
人事管理融合协同
商洛市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管理体系,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创新管理机制。市、县、区联合出台《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支持商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科级及以下干部“档案封存”,实行“双轨运行”模式,打破干部流动身份限制。稳步推行“聘用制”,在全市率先实现市场化招聘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公司。
完善待遇政策。健全经开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薪酬体系,根据干部年度考核等次,制定各类人员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等薪酬标准,对关键岗位的高级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畅通职级晋升和进步渠道,拓宽职称评审渠道,落实“商洛经开人才卡”优惠政策。
强化人才引育。与北京大岳、上海中产等国内知名智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成经济咨询、科创评审、招商法务等3个专家库。同时,加强与商洛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交流,定向引进区县紧缺的食品工程、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光电、医药等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
服务保障融合集成
商洛市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出精细化、定制化、增值化服务,不断做优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发展生态,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挖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需求,整合涉企服务资源,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建立区县一体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建立涉企服务清单,打破区县涉企服务壁垒,拓宽涉企服务通道,实现“一个问题、两方协办”。
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诉求。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收集梳理企业困难及诉求,区县联合组织开展政企恳谈会,联动相关要素保障部门形成服务企业工作合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辖区企业诉求办结率100%。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县联合开展“企业形象大提升、安全生产大排查、环保问题大起底、环境卫生大整治、设施条件大改善、企业生产大提速”六大行动,共同推进北过境路人行步道、经开大道、阳光大道等道路建设工程及天然气“三站合一”、污水处理厂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保障项目,有效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通过多领域协同创新,商洛市成功构建了“区县融合”的发展新格局。这一模式有效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发展资源,显著提升了区域整体效能和竞争力,为破解开发区发展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创新方案。(供稿︱中共商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商洛经济技术开发区)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