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商洛市创新构建“五个四”工作体系,精准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抵押难”四大难题,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两山”实践新路径。
商洛市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和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居陕西省之首。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商洛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必由之路。2024年5月,商洛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2024年10月15日,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探索试点的路径与成效。
商洛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以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为目标,紧扣调节服务、物质供给、文化服务、金融服务“四大属性”,明确完全公共产品(空气、森林、土壤、水源等)和准公共产品(碳排放、排污、用能、碳汇等)价值分别依靠政府补偿和政策性交易市场实现、物质供给类产品(农特产品)价值依靠市场实现、康养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类产品(公园、绿道、博物馆、图书馆等)依靠市场和政府购买实现、基于担保物权的金融属性价值依靠金融市场实现“四条转化路径”,积极破解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的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抵押难“四个难题”,建立顶层设计、供需对接、案例推广、成效评价“四类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增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群众增收“四方收益”,形成“五个四”工作体系,推动生态要素变生产要素、生态价值变经济价值。
镇安县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
围绕破解“度量难”问题,建立核算评估机制
商洛市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梳理出农业产品、固碳释氧、休闲游憩、环境敏感型工业等17类275种生态产品。制定《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商洛市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等文件,开展生态产品与碳汇核查,系统收集气候、植被等基础数据。联合中科院建成由价值核算、碳汇计量等模块组成的可视化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评估平台,实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碳汇量一键自动核算。核算全市GEP结果为1505.51亿元,其中物质供给价值322.8亿元、调节服务价值853.83亿元、文化服务价值328.88亿元。核算出商州张峪沟民宿集群、柞水金米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首批16个项目的VEP共61亿元,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奠定基础。
围绕破解“变现难”问题,探索转化溢价机制
促进特色农业溢价增值。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充分发挥食用菌、核桃、中药材、肉鸡、冷水鱼、供港蔬菜、烤烟等7个产业规模陕西省第一优势,放大“小木耳大产业”示范带动效应,引育红仁核桃、三文鱼等特色品种,开发核桃乳、葡萄酒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108个,形成“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体系,9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居全国地级市榜首,荣膺全国首家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比如,商南县培育出无公害、富硒、有机等高山蔬菜,远销沪粤港澳市场,每千克土豆、紫甘蓝、萝卜售价平均溢价5倍以上。镇安县以有机产品认证区域化建设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改革实践,全县获得有机认证企业10家、认证证书17张,有机产品总产值1.5亿元,平均溢价率50%左右。
推动绿色工业提速增长。围绕构建体现商洛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开发区为主战场,建立绿色工业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等创新体系,采取矿业“五化”转型、引育龙头企业、循环开发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壮大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新能源及储能、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链群,实现高效集约发展,让绿色工业更好“借力生态、反哺生态”,2024年底全市开发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87%。比如,利用好的环境,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山阳高新区从东部引进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企业数十家形成集群,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余元,改变“过去群众离乡背井出外打工”为“现在东部企业在此落户”。类似的还有商洛比亚迪、商州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
力促文旅康养融合增效。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推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个县区实现全覆盖,获评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国家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市等称号。举办国际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持续扩大有潜能的消费。按照“金字塔式”结构发展精品、特色、经济型民宿,全市建成柞水阳坡院子等民宿集群42家,客房总数超1500间,床位2200多张。西安等外地来商洛乡村租房长期康养及短期旅居者逐年快速增多。“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2025年1—7月全市旅游接待人数3593.42万人次,旅游花费217.4亿元,同比增长8.89%和11.63%。比如,柞水朱家湾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民宿、共享小院等业态,实现资产变资金、民房变民宿、村民变管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围绕破解“交易难”问题,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
商洛市设立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对接。探索水权、林业碳汇等交易,试点生态横向补偿和环境损害司法赔偿,稳步有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推动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
比如,在柞水县实施“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西安市支付生态经济补偿金1200万元。制定《商洛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发行林业碳票2张;完成陕西省首单CCER(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林业碳汇交易,总金额420万元,其中群众得实惠达6成。镇安县以取水权交易协议转让方式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进行交易,交易水量20万立方米,交易价格0.2元/立方米,交易金额4万元。
围绕破解“抵押难”问题,健全金融支撑机制
商洛市出台《VEP项目开发实施办法》,建立企业“绿名单”(426家企业)、绿色金融项目库(159个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生态资源和资产抵质押融资创新,推出长周期、低成本(低于市场利率5-10个基点)的绿色金融产品。全市金融机构开发核桃贷、茶农贷、木耳贷、“两山”贷等“生态价值贷”系列金融产品10个,截止2025年2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206.86亿元,同比增长8.84%。
比如,张峪沟民宿集群VEP核算2.38亿元,其中“东坡院子”民宿商标权评估价值1072万元,商州区信用合作联社以VEP核算结果为支撑、以商标权价值为质押,发放绿色信贷520万元。山阳县以丰阳雨露食用菌产业园项目为试点,测算VEP值并依托专业机构测算"好菇菇”品牌价值,以商标权为质押,与县农商行签订绿色金融贷款合同,获得贷款220万元五年共节省利息支出10万元。
商洛市创新“五个四”工作体系,破解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四难”,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通过科学核算量化生态价值、特色农业溢价增值、绿色工业集群发展、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实现生态资源经济价值显化;以市场化交易、金融创新激活生态资产,推动生态增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群众增收。这一实践为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商洛方案”,彰显了基层治理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供稿︱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