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富平县将柿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有力抓手,以“145”规划为引领,强化政策科技支撑,深化校地合作提升品质,打造“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健全“龙头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小产业”成就“大柿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富平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柿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抓手,坚持不懈树品牌、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着力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聚力打造“富平柿饼·甜蜜中国”世界级特色名片,2024年,富平鲜柿产量达10亿斤,加工柿饼2亿斤,柿子全产业链带动农户2.6万户,覆盖13万人,产值达85亿元,有力发挥了联农带农富农的支撑作用。
突出政策引导,画好“柿”业“规划图”
富平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百亿级柿子产业发展强县和国家级柿子产业中心”这一目标,通过定方向、建机制、搭平台三举措,推动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富平柿子严格把控原料入场第一关,对鲜柿进行清洗。
定目标,明确发展方向。聚焦“园区化、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路径,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先后制定出台《全面推进尖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制定“145”发展产业规划,即以实现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目标,建好柿子产业研究院、万亩柿子未来农场、柿园综合体、柿子文化博览园四大项目,实施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数字化、一体化的“五化”行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建机制,引进金融“活水”。建立由县政协牵头包联包抓、农业部门紧密配合落实的柿产业工作机制,成立富平县柿产业协会,形成专家对口帮扶、龙头示范引领、协会组织协同、柿农积极跟进的产业发展服务模式。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柿农和企业给予奖励补助,目前已建成庄里、曹村等7个万亩镇和20个千亩村。同时,协调驻富金融单位为47家柿子企业(合作社)授信7700万元,以政策支持夯实柿子产业群众基础。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也持续向柿子产业倾斜,每年政府投入超过3000万元,用于支持柿子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抓长效,夯实产业基础。成立富平柿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利益共同体。立足产业现状,着眼发展全局,统筹各方资源,辐射全县,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五统一,解决了“小,散,弱”产业发展现状,形成了分配合理、利益共享的产业命运共同体。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已达24家,通过国家食品安全SC认证柿饼加工经营主体已达85家,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充分显现。
聚焦科技赋能,夯实“柿”业“强支撑”
立足自身优势,大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现代要素向柿产业聚集,引导先进生产力“进园入市”,形成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
富平柿子酒酒窖。
深化校地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邀请著名柿子专家来富平指导,编印《富平尖柿栽培管理实用技术》等文件,组织百名柿子产业科技带头人开展电视专题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每年举办柿子培训会90多期,培训柿农1万人次以上,让柿农在“家门口”提高技术。在此基础上,富平县柿子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签约揭榜挂帅项目多个,在炭疽病防控、柿园全营养施肥等产业关键技术上进行科研攻关。
加强技术培训。组建乡村振兴柿子产业专家团,对柿农柿企进行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品种引进与良种选育、丰产栽培与深加工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作,选育出了适于加工的尖柿优良品系。总结推广集成克服尖柿“大小年”的技术,形成一套推广价值高且行之有效的方案,解决尖柿生产上的难点顽疾。同时,示范推广机械化柿树栽培新模式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柿子产量和品质均得到了大幅提高。自2022年创建示范园以来,累计建成县级高标准柿子示范园30个、高质高效示范园6个。
延长产业链条。紧密依托苏陕协作、中物院帮扶、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依托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站和柿子产业研究院技术帮扶,加快推进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技术改造,支持永辉、渭鸿金果等企业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创建淡村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鼓励市场主体加大研发力度,创新推出蓝溪金炫柿子酒、老锅坊柿子醋、柿房茶、柿漆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横向联合,充分发挥柿产业协会、柿产业集团、产业联盟作用,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柿子产业长久健康发展,销售额破亿企业达到3家。
坚持品牌引领,唱响“柿”业“新旋律”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富平县积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富平柿子醋装箱车间。
开展品牌升级战略。深化“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品牌宣传战略,举办“第八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暨‘富平柿饼·甜蜜中国’2024富平县打造百亿级产业发展大会”,组织企业携柿子全产业链产品参加中国合作贸易大会、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果品大会、中国县域经济博览会等,制定《富平柿饼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溯源体系,对64家柿饼加工企业进行“富平柿饼”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推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协调人保公司为8家柿饼加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被侵权保险业务,授牌管理符合要求的柿产业企业,提升产品标识标签规范性。
打造“富字”地标品牌。出台富平柿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统一品牌标识口号,县域内灯箱、墙体、广告牌等显著标志进行“地毯式”广告覆盖,打造大唐富平热电公司柿子彩绘富平新地标。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办好每年一届的“富平尖柿节”和“富平柿饼节暨全球经销商大会”,扩大产业影响力。县主要领导带队赴苏、桂、云、贵等地,积极对接柿市场,宣传推介柿产品。“富平柿饼”区域公用品牌荣获“2024最受华东市场欢迎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第九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富平柿饼”品牌再度入榜,品牌价值达到32.77亿元。“富平柿饼”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行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汇编》,地理标志品牌价值51.59亿元。
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召开富平柿饼品牌建设计划座谈会,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的发言,推动柿子加工合作社整体向食品工业企业转变,鼓励市场主体研发新产品。全面推进“富平柿饼”国家级精品品牌培育,宣扬富平柿饼非物质文化制作工艺,建设柿子长廊、柿博物馆、柿文化体验馆、尖柿风情小镇等文旅项目,开发“小柿人”系列艺术卡通,讲好“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品牌故事。持续推进“千万转发”行动,积极邀请知名媒体制作富平柿产业宣传节目,由央视班底制作品牌宣传视频《不思归》,央视一套主旋律爆款IP剧《岁岁年年柿柿红》在富平县取景拍摄并热播,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乡村振兴中国行》等栏目多次专题介绍,吸引更多资源支持富平“柿”业发展,真正推动县域农业“小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大柿业”。
立足联农带农,鼓起“柿”业“钱袋子”
围绕农民增收,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切实让柿子产业红红火火,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富平县采用传统吊挂方式自然晾晒。
优化产业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鼓励经营主体进行品质提升、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加工户+柿子种植户”订单式生产,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目前,全县培育市级以上柿子产业龙头企业8家,规上企业1家;建立柿子专业合作社104家,家庭农场119个,柿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进一步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
紧密利益链接。按照“园区+龙头企业+农户”或“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联结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契合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向新的规模以上经营主体靠拢,产生聚集效应、推动发展聚变,使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曹村镇龙头企业大福柿子专业合作社、渭鸿金柿业有限公司和华丽柿子专业合作社等大中型企业,以柿子种植为基础,汇集采摘、运输、加工、研发等一条龙产业链,与农户建立收购、用工、土地、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4.3万人次就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00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及部分脱贫户稳增收。
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柿”为媒,充分融合唐丰陵、贾岛墓、金瓮山等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和民俗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带农,将柿子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利用柿子林、柿饼挂晒等天然农家自然风光,修建“柿寿星”祈福广场、柿林漫道观光游览路线、10公里环山骑行公路、1000平方米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集观光采摘、柿饼加工参观、旅游休闲、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天地,以柿子为主题的采摘游、摄影游、单车游、登山游、祈福游等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已成为富平群众增收的又一亮点。
(供稿︱中共富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