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白水县:创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破解农田“白色污染”困局

发布时间:2025-09-12 13:55:0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白水县聚焦废旧农膜的“白色污染”治理,创新建立“统筹联动、闭环管理、属地监管、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全流程登记、设置回收点、招引企业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实现“应收尽收、闭环处置”。

 

白水县围绕解决“反光膜”降解难、易导电、回收后处理工艺要求高及残留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工作经验,探索建立“统筹联动、闭环管理、属地监管、资金保障”工作机制,实现废旧农膜前端“减量化”、中端“闭环化”、末端“无害化”,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方案。

白水县苹果丰收季反光膜铺设现场。

建立统筹联动一体推进机制,治理责任“层层压实”

坚持“绿色兴农”理念,以农膜回收治理作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切入点,整合整治力量和要素资源,一体推动落实。

强化政策统筹形成合力。将农村面源污染与绿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范畴,一体研究部署,集中破题整治,统筹推进落实,实现了1+1>2的效果,制定印发白水县《加快“两膜一袋”回收利用实施方案》《农膜回收利用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指导全县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整合整治力量一体推进。成立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专班,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镇办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巷、党员巷长就近包户、保洁人员专职包路”的“五位一体”人居环境整治管理模式,建立回收流程、回收制度及网格化管理制度,确保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政策有力、人员到位、责任明确。

广泛宣传引导全员参与。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推送“两膜一袋”回收倡议书、宣传页、“云喇叭”语音宣传、刷写墙体标语、领导干部入户宣传等方式,向群众详细讲解废弃农膜危害,广泛宣传农膜回收利用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捡拾废弃农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建立回收利用闭环管理机制,助力农田“排毒养颜”

按照“农户捡拾交售、回收站点收集、企业加工利用”模式,建立全域覆盖的废旧农膜使用、回收、转运、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

建立农膜使用回收全过程登记台账。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镇办力量对全县果园面积及使用反光膜数量进行摸底调查、逐户逐块登记,建立涵盖果园亩数、反光膜用量、是否清理等信息的使用及销号台账,加强农膜销售网点管理,对售出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回收时对应销号,确保应收尽收。

反光膜回收登记。

设立农膜回收转运储存网点。按照辐射面广、方便群众就近收交的原则,盘活镇村闲置宅基地,确定每3~5个村设立一个收购点,负责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形成覆盖全域的农膜回收网络。全县共设立废旧农膜收购点43个,每个站点配备1~2台打包机,群众可自由选择收购点上交,实现废旧农膜出地即收集。依托世行贷款塑料垃圾减量项目,建设7个镇级垃圾中转站,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县财政拿出3600余万元为镇村配备垃圾清运设备,各镇办确定专人负责辖区收购点废旧农膜收集转运工作,确保回收转运无缝对接。

打通废旧农膜处置再生利用关键环节。招引江苏企业投资建设塑料制品公司,把回收废旧农膜切割撕碎,通过挤干、搅拌、热熔、密炼、模压等流程,华丽“变身”为再生塑料颗粒,最终生产成为新型环保塑料产品,实现废旧农膜资源化、闭环式、产业链再生利用。

反光膜回收处置。

建立人防技防属地监管机制,强化管控“不留死角”

压实收集责任。充分发挥镇村干部带头作用,划分田间地头、公共区域清理责任,督促果农及时捡拾、用完即清、积极交售,坚决杜绝随意丢弃、掩埋或焚烧农膜。同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落实保洁员、护林员回收监管责任,配发清扫运输设备223台,雇用保洁员1043名,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时清扫处理,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常态化、持续化。

强化源头管控。大力推广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配套栽培新技术,稳妥应用全生物降解反光膜新材料,降低反光膜及果袋使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顽疾。

人防技防并举。聚焦“两膜一袋”弱项短板、“五边四荒”重点区域,加大技防投入力度,对全县种植重点区域及荒山、荒沟等日常督察范围外的重要点位安装摄像探头1429个,实时监控并进行语音预警提示,精准识别白色垃圾、火点火源。同时,把“两膜一袋”治理作为督查考核的重点,成立8个专项督查组,对各镇“两膜一袋”回收利用情况,分片区常态化督办,发现问题及时交办,通过电视曝光,持续传导压力、揭短亮丑,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建立财政奖补资金保障机制,保障农膜“变废为宝”

以省级农膜回收利用研究课题推广县为契机,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县财政列支200万元,用于农膜回收利用常态化运转。

财政奖补“公开定价”。采取“磅单+回收票据+登记册”模式核实回收量,做到一车一票一登记。县财政按照1.5元/公斤的指导价拨付奖补资金,各镇办回收时严格按照要求足额兑付给群众相应资金,兑付时各回收点核实回收量后开具回收票据并登记造册,其余资金用以支付反光膜运输、储存、回收点人工等费用,保障各站点正常运转。

群众积极送交反光膜。

票据累计“等价兑换”。针对现金支付报账手续繁琐、支付周期长等问题,创新推行“等价物资兑付”制度,各镇办选定辖区内超市及生活用品、生产物资销售门店作为回收奖补物资兑换点,群众持回收票据可随时兑换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回收票据可累计兑换也可逐次兑换。财政资金下达后,各镇办依据回收票据向对应商铺支付,做到专款专用并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提高群众回收、交售废旧农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供稿︱中共白水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