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蒲城县:创新“一会一室两小组”,以基层治理新成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12 13:51:5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蒲城县创新构建“一会(红白理事会)一室(‘三事’工作室)两小组(建房指导、环境监督)”治理模式。通过规范红白事节约开支、下沉网格解决群众诉求、严管建房秩序、监督环境整治,有效激发治理活力,提升服务效能,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蒲城县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乡村治理抓什么、怎么抓,探索出一条以红白理事会、“三事”工作室、建房指导小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为核心的“一会一室两小组”乡村治理模式,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重点难点,同题共答,同心共治

整合乡村治理力量,凝聚干群治理共识,推动党群共商共建,乡村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效。

蒲城县推行“一会一室两小组”暨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现场会。

“一会”引领治理风尚。着眼于减轻群众操办红白事负担,以红白理事会为载体,由村党组织牵头抓总,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约定合理标准,促进移风易俗。坚持统一标准。本着婚丧事宜一切从简、文明办事原则,各村根据实际制定群众认可的“红白事务”操办清单,对宾客范围、宴席标准、烟酒茶水、随礼金额、车辆数量、婚庆礼仪等提出量化标准,宴席(包含烟酒)每桌400-500元、礼金100-200元,婚庆花费下降5000元,“老百姓都喊好、大队不让大办”在基层蔚然成风。坚持常态监督。建立“事前报备、承诺签订、事中服务、全程监督”以及积分制等长效机制,管好“事主、厨子、宾客、执事、司仪”五类人员,群众从开始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过事主动报备、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坚持村民自治。注重汲取村民和农村乡贤人士智慧,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引导群众自觉推进移风易俗。累计规范办理红白事10873起,节约开支3685万元、户均节约3000元以上。陈庄镇内府村制作红事、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宣传板,包含红事新办“五提倡、五反对”、白事简办“四建议、四提倡”、监督人员、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过事当天摆放在事主家门口,每户过事平均花费下降50%,形成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不办文明新风尚。

“一室”提升治理水平。着眼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持干部下沉,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促进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全网格管理。组建镇(街道)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将全县294个村(社区)重新划分多层级网格,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网格,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全链条推进。以村(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为主体,采取“个人领单+组织派单+集体接单”方式,分级分类解决群众诉求,通过“晾晒评价+述职考核”,由反映人对办结情况给予评价,村(社区)党组织每季度晾晒一次,年终进行述职评议,累计解决群众“三事”2.75万件,群众满意率98%以上。龙阳镇西湾村10年零上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两小组”激发治理活力。坚持“一个政策用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规范农村建房,以深化农村“三大革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房标准规范化。出台《规范村民建房管理指导意见》和《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制定“一公示三到场”制度,明确建筑退让距离,严格规范农房设计、建设标准和许可审批。发挥镇级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作用,全面排查、分类处置私搭乱建、有碍观瞻建筑,确保建筑秩序井然、形式协调、风貌一致,体现关中味道。规范审批个人建房987宗,无一例未批先建行为。美丽乡村全域化。对国省县道沿线、集镇区域、村组巷道分类定出整治标准,实行“监督员+保洁员”分片包干,落实农村环境卫生公约,健全垃圾清扫、收储、转运、资源化利用等体系,完善“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因地制宜推行五种改厕模式,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督24594轮/次,生活污水管控率达到65%,97%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高阳镇水峪村实行建房“保证金”模式,群众将建筑垃圾清理完成,村级验收后退还,邻里之间修建房屋“零矛盾”。

强化组织推动,创新方法,拓宽路径

树立有解思维,深入研究以“一会一室两小组”推进乡村治理的方式方法,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力促高效运行。

深化组织力提升。成立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现场会,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靠前指挥,建立工作调度点评机制,村党支部书记当好“施工队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镇村实施、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推行“一会一室两小组”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举措,镇村结合“星级户”评选、美丽庭院创建、主题党日、村级日常事务管理等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政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持续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实行清单化管理。根据村规民约、群众承受能力,梳理村级“婚丧嫁娶”事务清单、“三事服务”办理清单、“建房管理”任务清单、“环境监督”责任清单,编制工作流程图,明确服务的主体、内容、流程、事项,形成“四清单、四流程”管理机制,让群众心中有数、按章办事,让干部心中有戒、照单履职。

运用积分制赋能。编制《“一会一室两小组”积分制管理办法》,采取“一事一记录、一月一审核、一季一公示”方式,建立积分制长效运行机制,将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象化、赋分化。积分制以户为单位将群众生产生活等行为进行量化、赋分,针对户属性不同赋予每户30至50分的基础分值。按照1个积分抵1元人民币的标准执行,每满100积分可向村委会申报,领取价值100元购物卡,在第三方超市兑换等价商品。每月底通过“三务”公开栏、微信群、数字乡村平台等方式公示当月积分情况,由全体村民共同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将积分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挂钩,对分值靠前的户成员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村级后备干部等,设立“红黑榜”,每月一上榜,线上线下双通报,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效能提升,夯实基础,推动发展

以“一会一室两小组”统揽乡村治理,指导村级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推动全县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龙池镇金星村推行“一会一室两小组”乡村治理大会。

基层活力更加强劲。随着治理模式的推行,各村党支部书记都说,以前村干部说话村民不听,村上以“一会一室两小组”为抓手,在为群众办好一件件急难愁盼事情中,群众越来越信任村上干部,大事小事都找村干部帮忙协调处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威望逐渐树立起来,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越来越高。

产业基础更加稳固。各镇、村依托“三事”服务工作室,突出解决好制约酥梨、西甜瓜、苹果、葡萄等产业发展的各类问题,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睦镇实施酥梨高接换头593亩,建成5个百亩以上秋月梨连片种植区。龙池镇试验试种新品种276个,西甜瓜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高阳镇逐一解决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农资、水源、管理、培训等问题,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

基层治理更加有效。各镇、村扩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使各尽其责、各尽其用。陈庄镇整合政策法规宣传员、脱贫巩固监测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建设信息员、新风文明传播员、清风正气监督员等“八大员”力量,走街串巷解决群众诉求,千方百计排忧解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供稿︱中共蒲城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