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镇坪县携手渝鄂边邻县创新“三县五联”机制,深化省际党建、生态、产业、文化、治理五大领域协作,共筑开放融合共同体,驱动高质量发展。
安康市镇坪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中国大陆地理版图几何中心,与湖北省竹溪县、重庆市巫溪县山水相连、文脉相通、人缘相亲,长期保持着深厚友谊和密切交往。
近年来,镇坪县着眼推进三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持续巩固深化与竹溪、巫溪在人文互动、森林联防、文旅协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有效做法,以“党建联心、生态联建、产业联链、文化联脉、治理联动”拓展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度和效能,聚力打造陕渝鄂边际开放融合共同体,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方阵,获评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生态强县”。
“党建联心”共谋“大合作”
三县地方党委、职能部门、毗邻镇村积极搭建以党建为载体的沟通桥梁,把党建引领贯穿区域合作全过程、各方面。
“三省四县五协同”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座谈。
党委联席完善合作体系。县委牵头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定期会晤、事项决议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围绕基层党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文化科创等谋划合作内容、签订框架协议,相互通报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日常交流合作有关事宜,构建起统筹融合、高效联动工作格局。
部门联手系紧合作纽带。22个职能部门牢固树立“区域一家”理念,与邻县对应部门通过党建联谊搭平台、建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层次、立体化的合作关系,携手画好“同心圆”。
镇村联建夯实合作基础。毗邻镇村广泛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联建,定期召开联建会议,交流工作经验,推动联建党组织引领发展、推进治理、服务群众能力在交融互促中不断提升,以基层“小协作”促进区域“大融合”。
“生态联治”共抓“大保护”
突出水、山、林,坚持区域联动系统治理,切实扛牢守护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
水共治。聚焦与竹溪县境内河流同属南水北调主要水源地,签订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协议,共建跨界流域污染防治设施6处,常态协调推进水质检测、污染投诉、应急管理等,共同守护境内主要河流南江河、汇湾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山共管。共同编制保护管理规划,签订联防联控、应急处置联动协议,协作开展交叉执法检查等活动11次,协同整治巴山“五乱”问题26个,镇坪、竹溪、巫溪先后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林共护。深化川陕鄂渝巴山地区护林联防经验,建立三县森林联合巡防联防机制,共同推进种质资源普查、森林火灾防范、松材线虫病防治,齐力维护森林资源安全,镇坪县实现连续63年没有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巫溪县红池坝林场、竹溪县双竹林场分别获评全国十佳林场。
“产业联链”共推“大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聚力深化合作,协力共促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农业提质增效。聚焦玉米、马铃薯、茶叶等区域优势农业,三地通过全链条协作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镇坪县依托农业科研优势,选育“镇玉213”“瑞玉518”等玉米新品种,在三县累计推广超20万亩,助力区域玉米连年丰产;与巫溪县联合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筛选出4个适种品种,推广商品薯10万余亩,带动6万余户群众年均增收超3000元;建成鄂渝陕(竹溪)茶叶交易市场,2024年推动镇坪高山富硒茶、巫溪老鹰茶、竹溪有机绿茶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中药产业规模发展。以共建“巴山药乡”为目标,三地整合“镇坪黄连”“巫溪独活”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资源,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联盟,搭建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及种苗繁育中心,构建起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截至2025年6月,镇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7.38万亩,产值超13亿元,年均增长超10%,全县四分之一人口通过中药产业链实现增收。
生态旅游融合并进。立足“自然国心”地域特色,三地成立旅游联盟,联合创建国家4A级“鸡心岭”景区,打造“自然国心·长寿镇坪”“上古盐都·心旅巫溪”等特色品牌,推出“秦巴1号”风景道、陕渝古盐道等19条精品旅游线路,建成飞渡峡、红池坝、龙王垭等生态康养基地。2025年上半年,镇坪接待国内游客数、游客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7.5%、15.4%,区域旅游吸引力持续提升。
镇坪县举办“三县味道”·“药食同源”美食技能品鉴大赛。
“文化联脉”共促“大交融”
大力传承弘扬巴山区域特色文化,以人文相亲促进区域发展相融。
携手发掘文化资源。联合挖掘保护绵延巫溪、镇坪、竹溪等地的古盐道,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发现之一;协同开发传承盐道文化,推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齐心协力、崇德向善的盐道精神成为共识。共同发掘保护红三军在三县的战斗遗址、革命遗迹35处,分别建成镇坪红三军鸡心岭战斗战场遗址、巫溪红三军纪念广场、竹溪红三军司令部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镇坪县还相继推出《盐道》《盐味》《盐色》和《鸡心岭》系列文学作品,宣介盐道文化和红色文化。
联合举办文体活动。依托三县共有的腊肉腌制、“五句子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同的生态资源、饮食习俗,每年共同举办“精品非遗项目汇演”“盐道文化节”和“三县味道·药食同源”美食技能品鉴大赛等文化活动,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增进区域文化认同。延续自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的陕渝鄂三省毗邻县区篮球邀请赛,坚持每年一届、轮流主办,以赛事交流加深友谊。
齐力推动文旅发展。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比如,联合打造体验盐道文化、传承盐道精神的小石茶徒步登山、黄安坝攀岩等中小学生研学项目,共同开发“大巴山生态文化走廊自驾行”“讲红军故事,学红军精神、唱红军歌谣、吃红军饭菜、走红军道路”等旅游路线,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治理联动”共保“大平安”
镇坪县深化治理协作,全力维护区域社会秩序稳定。
纠纷联调。依托镇村结对联建党组织,成立接边区域联巡志愿队8支、“微网格”24个,深化“无忧调解超市”做法,常态联动排查预警、调处化解跨界矛盾纠纷。
镇坪县召开川陕鄂渝巴山地区护林联防委员会第63届会议。
治安联防。建立“三省三县五协同”治安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毗邻地区“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建设应用、处置跨区域突发事件,共同筑牢边界地带平安稳定屏障。公安部门建立警务协作机制,制定省际派出所联防办法,累计开展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和专项整治等20余次,有力维护了区域和谐稳定。
案件联办。建立跨区域公益诉讼案件研判协作、异地执行协作联动等机制,三县检察机关累计立案办理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0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法院系统累计执行案件20余起、执行标的800余万元,有效解决“异地执行开展难、查控慢、拘留繁”等问题。健全跨区域治安刑事案件共同办理机制,2025年以来,与毗邻县联合侦破案件3起。
镇坪县通过“三县五联”机制,与渝鄂边邻县携手共进,不仅深化了区域合作,更在党建联心、生态联治、产业联链、文化联脉、治理联动五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同绘就了陕渝鄂边际开放融合的新篇章,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供稿︱中共镇坪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