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潼关县:构建环资审判工作体系,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发布时间:2025-09-12 12:42:0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潼关县坚持践行“生态立县”战略,创新构建“双专(专业人员+专门法庭)、双修(修复基地+修复林带)、双域(域内协作+域外合作)”的环资审判体系,深化“三合一”审判,建设黄河司法修复基地,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以优质司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潼关县地处陕西关中东大门,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洛、渭三河交汇,有黄河和秦岭两大生态屏障,地理位置特殊。近年来,潼关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环境资源审判为抓手,通过“双专(专业人员+专门法庭)、双修(修复基地+修复林带)、双域(域内协作+域外合作)”模式,着力提升环境资源司法审判水平,为潼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绿美潼关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暨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与会代表在秦东镇实地参观潼关法院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

推行司法行政协同共治机制,构建黄河流域发展保护新格局

强化协同生态环保多元化共治机制。建立生态资源执法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规范指导性意见,及时沟通、通报重大复杂环境资源诉讼案件办理以及秦岭黄河生态保护行政执法有关情况,在信息共享、调查取证、研讨交流、修复环境等方面加强沟通配合,构建司法机关与监察、行政、执法等部门之间环境资源案件的衔接机制桥梁。同时,完善“检法”两院案件衔接工作机制,对于生态环境部门和检察院提起的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原则上7日内完成预审,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补充材料,在法定期限内做出裁定,开通了速立、速审、速结的“快速通道”。

建立“林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强化林业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之间有效衔接,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持续加强法院、检察院和林业主管部门、各镇办、林长制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保护发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强大合力,共同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2023年8月,潼关县法院与潼关黄河河务局在秦东镇举行“黄洛渭三河口司法保护林带”揭牌仪式。

潼关法院与潼关黄河河务局在秦东镇举行“黄洛渭三河口司法保护林带”揭牌仪式。

构建“黄河金三角”环资审判协作机制。在潼关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潼关县人民法院与山西省芮城县人民法院、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签署《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三县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全面建立常态化司法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黄河金三角地区环境资源审判整体水平,形成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格局。

能动履职推动环资“三合一”审判,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司法屏障

配优配强环资审判力量。设立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法庭(现已更名为环境资源审判团队),由具有丰富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经验的员额法官组建专业环资审判队伍,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司法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适应“三合一”需求的专业化环资审判队伍。同时,坚持实行合议制度,保证合议庭全体成员平等参与案件审理、评议、裁判,确保依法履职、高效裁决。

潼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买卖危险物质、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开展“三合一”协同审判。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司法审判作用,明确收案范围、工作目标及原则,负责潼关环境资源案件的审理、指导、调研、统计报送、日常联络等工作,实现刑事、民事、行政涉环境资源类案件“三合一”归口管理。对破坏秦岭黄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案件,从快受理、依法打击、强力执行。

加强审判典型培塑。强化调研成果运用及案例的指引作用,县法院院长张锋华、环资审判团队负责人杨柳青共同撰写的《以法治之水 润生命之源——潼关法院“司法治黄”调研报告》对潼关段“司法治黄”存在的问题及困境进行深刻剖析,对优化“司法治黄”路径提出建设性思考,促进“三合一”审判机制不断优化,为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依托黄河司法修复基地建设,构建共治共护的良好氛围

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法治宣传,充分利用六五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等节点,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发放争做绿色生态先锋倡议书、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册、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宣传资料,向群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常识,引导群众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生态环境。

渭南市青少年宫研学实践团探访潼关法院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保护基地,了解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接受法治教育。

充分发挥司法修复治理职能。构建“一核两线四点”审判架构,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以秦岭、黄河两大生态屏障为主线,在黄河一线建立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黄洛渭三河口司法保护林带,在秦岭一线建立马峰峪包联修复基地、党家峪矿山修复基地,融合了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法治教育、生态理念宣传、生态文化推广等功能,拓展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广度和深度。2024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暨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渭南市召开,县法院在秦东镇黄河古渡口设立的黄河生态司法修复保护基地作为唯一一个参观点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与会法院同仁的参观指导,经验做法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不断创新环资审判工作思路。根据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实际,将“一核两线四点”深化为“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即立足一座古城、守护秦岭、黄河两大屏障、实现蓝天、碧水、净土三个目标、宣传“黄河文化、关隘文化、廉政文化、古战场文化”四种文化、拓展环资审判修复、保护、教育、宣传、引领五项职能,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司法治理新模式。同时,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督促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的行政执法手段,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充分发挥环境司法职能作用,为建设生态潼关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供稿︱中共潼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