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渭南市华州区:“两链三滤三降”,构建“华无讼”治理格局

发布时间:2025-09-12 12:32: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渭南市华州区深化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前端化解”,创新构建“两链三滤三降”模式(线上+线下调解链;基层苗头、行业隐患、社会难点三滤;降存量、遏增量、防变量),推动解纷关口前移,有效提升矛盾化解率与群众“三感”,打造“华无讼”治理新格局。

 

渭南市华州区针对地处秦岭北麓,辖区山塬川叠加交替,人员流动频繁,矛盾纠纷类型多样的实际,以深化诉源治理为突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前端、治未病,推动解纷关口前移、调解力量下沉、纠纷前端化解,积极构建“华无讼”治理格局。近三年来,通过诉前化解矛盾纠纷 3940件,同比增长 85.59%,推动民事行政新收案件同比下降 7.2%。

华州区人民法院在金堆钼业集团采矿场设立“秦岭生态修复司法保护基地”。

搭建“两链”抓前端

坚持以系统思维做深做实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前端化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促推诉源治理各环节的重要作用,推动调解向基层延伸,织密“线上+线下”调解网。

推行线上全链条“一网统管”。以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为基础,接入省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平台,融合智慧法院“云上法庭”功能,推动矛盾纠纷线上办理,实现“视频连线到村、远程调解到人、司法确认实时办结”,提升解纷时效和质效。围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区人民法院通过区、镇在线调解平台,建立与镇(街道)、村(社区)纵向联调工作机制,引导群众通过镇村站点网络平台就近或通过手机 APP远程操作就地反映和解决矛盾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后,调解员协助当事人在线完成司法确认,将司法确认耗时由法定30日缩短至 30分钟内。加大诉前调解分流力度,区人民法院对适合调解的案件进行分流,委托至各镇(街道)工作站进行在线调解。近三年来,全区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诉前调解分流3266件,成功调处2825件。

推行线下全链条“一站化解”。依托驻各镇(街道)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阵地,因地制宜设立镇(街道)“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前端化解’”工作站,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站长,推行“法庭+派出所+N”调解法,由各驻镇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综治办主任担任固定调解成员,其余驻镇(街道)站所人员为补充调解力量。在各村(社区)设立“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前端化解’”工作点,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注重吸纳“五老”人员组成调解工作组,发挥“人熟、事清、家门近”优势,当好矛盾排查化解“前哨”。对一般性矛盾 3个工作日内调解到位,对重大复杂矛盾或涉诉访,及时进行专业化司法调解到位,镇村一体管控好基层矛盾。

华州区高塘法庭与辖区派出所合力调解一起因债务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

推行“三滤”治未病

分片包干滤基层苗头问题。综合运用政法干警懂法律、善调解、威信高的“先天”优势,在全区选派30名政法干警进入网格担任“乡村政法书记”,实行“1+1+4”工作责任制,即1名政法干警包联1个村(社区)网格,每月开展一次法治宣传、一次矛盾纠纷化解,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隐患排查,每年创建一个安村(社区)。采取“八员”战术,察小动静,做稳定战斗员;讲法与理,做政策宣讲员;提小板凳,做民意收集员;抚小情绪,做心理疏导员;化知心人,做矛盾化解员;当小哨兵,做治安巡防员;办小事情,做治理服务员;打硬基础,做平安指导员,真正把风险隐患摸清楚、把矛盾纠纷化解掉,巧用政法干警一根针,织密治理一张网。

司法建议滤行业治理隐患问题。聚焦类型性易发性矛盾纠纷,深挖涉诉矛盾纠纷背后反映的社会治理薄弱漏洞,区人民法院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提醒整治相关行业乱象,助推行业规范化治理。近三年来,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物业服务管理和农村土地权益保护等行业领域隐患,向有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 31份。强化行政执法领域诉讼隐患排查,开展执法规范化培训,今年上半年,区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7件,较2024年同期下降 12.5%。

联动共治滤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民间借贷矛盾、房地产领域纠纷、婚姻家庭家事纠葛等热点难点痛点社会问题,区人民法院与金融、建筑、民政等职能部门建立纠纷收案信息通报机制,全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判案件数量线索,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快速响应机制。2023年下半年,华州区某房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逾期六年未给业主办理房产证,通过案件信息通报联席会议协调,多部门联合联动为 156户业主办理了房产证。

华州区人民法院向156户业主发放房产证。

做实“三降”减末端

定纷止争“降存量”。优化诉内环节,加大诉前调解分流,推行“立保调一体”(立案、保全、调解)运行模式,以保全促履行、促和解。对争议较大的案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分析、诉讼结果预判、调解建议等,引导当事人对案件形成理性预期,尽力促使当事人握手言和,实现定纷止争,近三年来,全区案件调撤率达62.33%。

判后答疑“遏增量”。加强衍生案件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案生案”现象,坚持判后答疑机制,承办法官结合案情实际,就证据采信、事实认定争议焦点、裁判理由、法律适用等方面向当事人做细致讲解,将“法言法语”变为群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引导当事人正确理解裁判内容,防止判后案件再次衍生为上诉案件。近三年来,区人民法院上诉案件同比下降至9.5%。

审执衔接“防变量”。开展“立审执一体化”源头防范,坚持从立案阶段引导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立案前向当事人提供《财产保全告知书》,引导其办理保全申请,实现当天完成立案审查、执行登记及案件移送手续,为顺利执行“上保险”。推行“一纸承诺”制,引导当事人签订自动履行承诺书,督促其主动履行、当场履行,实现“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目标,全区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供稿︱中共渭南市华州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