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渭南市临渭区以增进老年人福祉为核心,规划建设“美好生活示范区”。通过“八大策略”优化环境、“631”产业精准布局、“双基三镇”协同发展,构建百亿级银发产业体系,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全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渭南市临渭区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一产品类丰富、区域品牌化强、交通便利顺畅、文化底蕴深厚、大健康产业起步较早等优势,按照“优化生态环境、构筑产业高地、推动城市南优、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思路,确立以增进老年人福祉为核心的“美好生活示范区”建设,构建了以银发综合服务、健康食品为主导,以数字经济、现代物流、健康养老为特色,贯通融合一二三产的百亿级银发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银发力量,积累了宝贵经验。
渭南市临渭区“银色浪漫·美好临渭”发布会。
坚持规划先行,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
建立八大策略体系。制定出台《渭南市美好生活示范区发展规划》《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银发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为银发产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指明方向。围绕绿色人居环境、产业创新发展、民生服务供给三大指标,分别建立科学合理型空间结构体系、生态优先型资源利用体系、市场导向型健康产业体系、需求定制型服务供给体系、高效便捷型区域交通体系、地域文化型风貌特色体系、绿色低碳型环境保护体系以及现代系统型城市安全体系等八大示范区策略体系,营造多样行业生态,打造城乡发展均衡宜居,开发强度科学合理,配套设施多元覆盖,环境安全低碳稳定的国家级示范区。
构筑“631”产业规划。围绕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制定“631”产业规划,对全区产业规模比重进行调整,对全区银发经济产业进行细致布局,明确发展农业食品医药产业、银发用品研发制造产业等以保证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产业占总产业规模的60%;明确发展老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等以保证老年群体的品质生活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辅助产业占总产业规模的30%;明确发展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业、老年金融与保险业等以保证老年群体的数智生活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培育产业占总产业规模的10%,为银发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清晰的发展模式。
推进“双基三镇多节点”建设。实施创新创业基地和银发经济基地“双基”重点发展。围绕打造创新经济圈,建设形成创新公园、双创标志性建筑、创新研发服务区和融合智能物流功能、大健康和科创产业为一体的银发经济先行智造区。围绕打造银发经济圈,依托桃花源景区、三张水库作为生态廊道,建设形成银发养老、中医康养、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区。实施三张镇,阎村镇,阳郭镇“三镇”定向发展。三张镇全面融入银发经济基地,大力开展银发相关产业;阎村镇与先进制造园进行有机融合,推进示范区的第二产业发展;阳郭镇借助区域交通网络,开展示范区招商引资,加强与外界产业沟通合作,实施若干特色农业项目和美丽乡村“多点”分类发展。
注重因势利导,延伸助老服务触角
优化产业体系。聚焦打造国家级“美好生活示范区”目标,以银发产业为核心,在高速发展“三产”的同时,对现有的优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了以银发综合服务、健康食品为主导,以数字经济、现代物流、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推动一产升级。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利用现有的葡萄、核桃、猕猴桃、冬枣、茶菊园等资源,开发降压减盐老年食品,推动茶、果汁饮料、饼干薯片等老年健康休闲食品生产。依托秦牛食品、谦顺核桃、裕美农业、恒芳玫瑰等龙头企业,形成“葡萄种植-酿酒加工-储藏交易-休闲观光”“核桃种植-初级加工-核桃油、营养粉及饮料精深加工-核桃壳综合利用”等标志性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智能化设施农业,推动第一产业高速发展,在促进老年农民就业的同时,也保障了老年人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推动二产转型。围绕中医药加工产业,加强中医药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围绕服装设计,充分发挥渭南棉布、棉鞋制作原材料基地优势,发展服装设计与现代文化、现代元素结合的棉制品产业。围绕医工产品制造,发展老年人健康保障的辅助器械制造产业。围绕新材料制造,聚焦银发产业的医疗领域,研发新材料,打造老年人服务的医疗和康复的健康产业。
推动三产提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阳郭镇中草药小镇统筹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和旅游,探索“中医药+康养+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引领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建设,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展银发教育培训活动,培养老年群体多方位兴趣爱好,提升银发群体自我价值,确保老年文体娱乐服务发展到位。
探索医养结合,完善健康养老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化试点,形成了“公立医院+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医养服务”“银发经济+医养康养”“3D打印+医疗健康”等服务模式,打造了集养老综合信息平台、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适老化改造与养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银龄金街”,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银发产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园、长寿塬数字康养温泉社区等先导性项目的建设,打造形成“医、养、康、护、游”为一体的医养新业态,为银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共有中医医院医养中心、杜桥医养、鸿基椿萱颐养等养老机构18家,农村幸福院215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4个,医养结合5家,基本满足不同银发群体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强化协同发力。紧盯医养设施健全完善,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凝聚改革合力,形成公立医院为龙头、全社会参与,公益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格局,打造“15分钟医养服务圈”,“一碗粥距离”等医养照护配套建设,满足老年人“健康有保障、陪护全天候、就医零距离”的照护需求。推进中医康养,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按照“区级中医医院+镇级卫生院中医馆+村级卫生室中医角”的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建成标准化中医馆36个,其中3家中医馆被评为省级示范馆。
提升服务能力。探索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实训基地协同育人机制,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临渭区银发产业研究院,培养老年人护理方面专业护理队伍,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明确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实现医疗医养人才双向流动。建立医养结合机构医务人员“进修轮训机制”,对从事医养结合的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护理人员分批进行专项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临床导师制”“名老医师带徒”等措施,培养优秀医养临床骨干与省人民医院、省中医医院等建立了人员交流培训机制,打造专业化医养服务队伍,充分满足了广大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供稿︱中共渭南市临渭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