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铜川市积极探索将“四讲四比”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路径,因地制宜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铜川市将“四讲四比”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路径,搭建“四级书记”共商共谋共建乡村振兴平台,通过“讲政策比思路、讲发展比增收、讲建设比项目、讲治理比机制”,逐区县、逐镇村摆问题、找差距、明任务、定措施,现场晾晒、现场交流、现场推进,着力打造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铜川市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四讲四比”调研座谈会。
讲政策比思路,助力“千万工程”开篇布局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农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始终把“农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标准。铜川市践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把政策讲透、把例子讲活、把做法讲实,帮助区县、镇村理清思路、校准目标、务实推进。
在一线讲政策。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千万工程”推进工作专班,出台四年行动方案,制定粮食安全保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村发展、市级重点村管理5个指导性文件,细化20多个行业具体政策,形成“1+5+N”政策体系。市级领导逐区县带头讲、区县领导全面讲、镇村干部入户讲,讲透彻“千万工程”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讲清楚“两确保、三提升”重点任务,形成市县每月集中讲、镇村每周入户讲的宣讲模式。
在现场比思路。逐区(县)选取2个先进村、2个后进村开展现场观摩和座谈推进交流,通过“亮好成绩、比好思路、学好经验”,引导各区县、乡镇、村在横向对比中看差距、定标杆,在纵向对比中找问题、明方向,精准定位发展思路。印台区探索形成了“一稳三强四体系”的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成功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王益区孟姜塬村结合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鲜桃经济”,依托秦人村落4A级景区举办桃花节、桃王大赛、啤酒节,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讲产业比增收,助力“千万工程”固本强基
发展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计、长远之策。铜川市坚持“产业集聚、轴带延伸、生态循环、错位发展”原则,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樱桃3大优势产业和生猪、果蔬苗木、中药材3大特色产业的差异化、互补化发展路子。
在一线讲产业。以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为统领,通过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龙头产业、特色产业,分析发展现状、找准发展瓶颈、科学谋划布局,稳步推进50亿元级现代果业、10亿元级中药材、10亿元级畜牧渔业、10亿元级食用菌4条全产业链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升“一村一企业”发展经营水平、拓展“一镇一站点”服务网络、推行“一业一协会”组织化发展模式,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一业突破”带动形成“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形成的“青砧无支架矮化栽培模式”,推动苹果建园成本下降50%,节水70%,果园产量提高20%,成功入选陕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并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为世界农业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矮化苹果栽培技术和经验。
在现场比增收。聚焦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市、区县、乡镇之间纵向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区县、乡镇、村之间横向比增收举措和工作成效,推进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推动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促进增收。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5元,同比增长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3。
讲建设比项目,助力“千万工程”提档升级
乡村建设是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铜川市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区县、乡镇、村整体谋划,抓项目、优服务、美环境、树新风,不断推动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在一线讲建设。通过实地走访看、调研座谈讲的形式看整村风貌、摸各村实情,综合考量各村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发展水平等,讲重点任务、典型引领、村村提升“三张清单”落实情况,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市共建设“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38个,乡镇和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通网。印台区对各村脏乱地带和空闲区域进行科学分类,建成小花园、小游园、小树林、小菜园、小广场600余处,让“乱点”变“亮点”,在增添美感的同时,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底色韵味,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马咀村村容全貌。
在现场比项目。坚持不看书面看地面,通过现场检验、实地督导,一路看、一路比、一路议,比项目规模、建设成效、联农带农成果,以“比”激发动力活力、干劲拼劲,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抓项目的生动局面。2025年全市共实施农业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7.58亿元。耀州区董家河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创新实施农村建设领域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该做法在全省推广交流。
讲治理比机制,助力“千万工程”行稳致远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铜川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构建起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一线讲治理。聚焦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基层减负、平安建设等重点任务,讲清楚具体措施是什么、特色做法有哪些,引导镇村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全市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个。宜君县尧生镇走马梁村探索推行“网格化搞服务 巷道长抓推进”工作法,推动乡村治理由“稳得住”向“管得好”转变。
在现场比机制。通过观摩先进村、推进滞后村,推动比学赶超、共促治理。全市涌现出全国模范调解员4个,打造“小成说事”“王玉理”等人民调解员品牌工作室15个。印台区红土镇村民王小成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的“1355”说事法,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38起,化解讨薪维权涉案金额300余万元,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探索高质量发展思路、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项目建设、构建乡村治理体系……铜川市以“四讲四比”推进“千万工程”,打造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示范、蹚出了新路。
(供稿︱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