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洋县坚定实施全域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为目标,推动多链融合与品牌升级,成功打造西北最大有机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洋县以建设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为突破口,围绕延伸加工流通,创新产业形态,打造知名品牌,完善利益机制,协同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等多链融合,做优做强有机农业,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大文章,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目前,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5种18.33万亩、总产量4.2万吨,有机基地面积稳居西北第一,成功创建为全国有机认证示范县、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做实多链融合支撑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先后编制《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有机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洋县国家级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设规划》《洋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方案》《洋县有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形成了完备的有机产业规划方案体系,前瞻性做好产业顶层设计,规划好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充分发挥规划方案刚性引领作用,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布局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一心引领、一谷相融、双轴贯通、多区共建”的空间布局结构,系统推进有机产品加工区、有机产业综合服务区、有机食品仓储物流区等板块建设,促进有机产业规范有序融合发展。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把有机产业作为全县首位主导产业,制定《有机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有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在企业入驻、土地供给、配套服务、资金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6.5亿元,2024年实现年度有机产业年产值56亿元。三是创新金融保障。县财政每年落实有机产业发展基金、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各类专项资金4000万元,支持有机认证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力做好资金等要素保障。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推广“稻渔贷”“黑谷贷”等特色支农贷款业务,探索发展黑谷、稻渔、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保险,开发仓储物流、设施农业等涉农险种,为有机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护航。
朱鹮飞过洋县有机稻田。
产业集群+主体培育,做强“产业链”能级
以园区要素集聚和产业链贯通为突破口,实施有机产业基地建设、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有机仓储物流中心、有机稻米加工能力提升等9大工程项目。一是做大产业基地。全力创建“三个十”示范样板(十个有机产业示范基地、十个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十条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建成有机、绿色、地标和名特优新等“四类基地”42.7万亩,发展有机粮油基地4.5万亩,全力打造有机产业高地。二是建强产业园区。建设集产品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3.15平方公里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建成食药制造、酒水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3条产业链,涵盖米、酒、薯、药、菌、茶等十大类40余种,园区聚集功能日臻完善。三是培优产业主体。引导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食品生产、文旅、康养企业参与有机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粮农集团、如皋水明楼酒业集团等来洋投资兴业,有机黑米高端饮品生产线和有机米粉肽加工等项目落地洋县,累计培育有机企业45家,成立合作社85个,培育朱鹮酒业、双亚公司等有机产业“链主”企业23家,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日益增强。
高位创建+集成实验,做足“创新链”内涵
一是加快能级园区创建。统筹推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省市星创天地等孵化载体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库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31户,2024年11月获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5年5月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发展和创新争取了更多省级政策支撑。二是用好“产学研用”机制。积极推进有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联合攻关,组建有机黑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专家工作站12个,开展产学研项目67个,取得专利技术56项,科技成果30项,成果转化率80%以上。三是创新技术集成试验。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米、果、薯、菜和综合种养创新技术集成试验,完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6项、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29项,制定洋县黑米、洋县红米等多个国家级生产技术标准,保存名优特品种资源123个,通过技术试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洋县有机产品质量数据溯源及展销交易中心。
品牌塑造+市场拓展,做新“价值链”重构
一是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健全“区域公用品牌+地标品牌+企业品牌”的有机产业品牌体系,编制全国首个《有机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打造“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7个,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实现了“朱鹮”有机品牌全覆盖。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潜在估值93.57亿元,名列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二是实施“市场拓展”行动。充分利用节会展销、博览交流、苏陕协作等平台和新闻媒体,大力推介洋县有机产业和地域特色产品。通过举办朱鹮国际论坛、朱鹮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有机大会、直播带货以及在大中城市设立洋县有机产品前置仓等方式,不断扩大洋县有机产品对外影响力。截至目前,有机稻米、有机黑米酒等40余种产品远销海外。三是实施“数商兴农”计划。构建“互联网+有机产品”品牌营销体系,依托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832消费扶贫等电商平台,累计发展电商企业78家,个体电商200余户。2025年上半年,实现电商交易额30.75亿元;完成农村网络零售额7.94亿元,增速位居汉中市第一。
创新业态+收益联结,做优“利益链”融合
一是丰富有机产业形态。探索创新“有机+旅游、有机+康养、有机+研学”等多种业态,打造特色观鸟小镇、康养小镇,建成朱鹮梨园、长青华阳等4个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特色有机观光农庄50余个,催生了“有机+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业态,洋县荣登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百强县榜单。二是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引导企业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科技”的合作机制,与农民合作社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带动培育产业示范村68个,建成产业示范带46个、示范点72个。三是优化联农带农路径。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户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产业补助带动、土地流转带动、科技服务带动等5条联农带农路径,形成“335”产业链联农带农工作法,把农户镶嵌在有机产业链中分享增值效益。(供稿/中共洋县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