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旬邑县:建立“四个三”机制,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2 10:18: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旬邑县充分发挥县域非遗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四个三”机制,推动非遗传承发展。

 

近年来,旬邑县紧盯打造非遗强县目标,按照“以文聚人、以文兴产、以文活县”思路,充分发挥县域非遗资源优势,通过建立“三个体系”“三项机制”“三个平台”“三个路径”,推动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以“三个体系”抓保护,筑牢非遗赓续发展根基

建强组织管理体系。成立县非遗保护办公室,构建以县文旅局为行政主体,县文化馆、各镇文化站为业务管理,各村传习所为民间非遗活动网点的县、镇、村三级非遗保护组织体系,推行非遗资源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

建好保护名录体系。聘请省市专家团队,开展非遗项目普查3次,摸排非遗线索8大类、183个,建立非遗文化保护项目名录体系60个,申报列入县级以上保护名录3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9个。建立集图文、电子、音像为一体的档案资源库,编印《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非遗专辑15部,为“无形”非遗赋予“有形”载体,让“老”文化焕发“新”生命。

建实项目扶持体系。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精心策划包装非遗项目,构建非遗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83个。探索建立“省市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补贴+社会资金援助”的非遗项目资金保障体系,实行立项审批、资金使用、效益评估等全过程监管,有效解决项目资金保障难题。

旬邑县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及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精心策划包装非遗项目。

以“三项机制”抓传承,做强非遗振兴人才支撑

建立传承人吸纳机制。创新非遗传承特殊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传承人申报登记备案和群众推荐制度,进一步拓宽了非遗传承人才挖掘渠道和覆盖面,吸纳更多人才加入非遗传承人队伍,从根源上解决了人才难找、难找人才的机制瓶颈。目前累计组建非遗传习所4批31个,培养发展非遗传承人、志愿者1.2万余人,命名公布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8人、市级18人、省级2人、国家级1人,招聘非遗传承特殊人才1名。

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创新推行“普及培训+拜师学艺+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传承人培养发展模式,依托县非遗传习中心所开展非遗项目普及传习培训,鼓励传承人“以师带徒”开展实践培训。深推非遗进校园,在全县10多所中小学开设剪纸、唢呐等非遗兴趣班。支持引导成立吕海东艺术学校等培训机构,推动传承培养社会化、专业化。

创新推行“普及培训+拜师学艺+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传承人培养发展模式,鼓励传承人“以师带徒”开展实践培训。

建立传承人推广机制。大力实施传承人推广计划,推荐县管拔尖人才、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道德模范13人。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专门推广服务团队,创新建立“非遗特派员”制度,在服务保障、项目策划、工坊打造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倾力帮助,打造出何爱叶、吕海东、连芳霞、孙会娥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知名传承人。

以“三个平台”抓宣传,打响非遗文化特色品牌

搭建活动展示平台。坚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依托各类重大节庆、纪念日,精心策划举办“美丽乡村”剪纸大赛、彩贴剪纸艺术成果展览、“豳风豳颂”唢呐传承汇报演出等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全方位展示旬邑非遗文化特色,吸引线上线下游客突破千万。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借力主流媒体节目、文体赛事活动、文化展会交流等平台,大力传播旬邑非遗文化,旬邑唢呐、彩贴剪纸、手擀面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省十六运开幕式、第十三届中原艺术节等展演,9名剪纸传承人先后赴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国际剪纸艺术展览交流。创新“招商推介+非遗文化”捆绑传播模式,通过节目表演、产品展览等方式,在外出招商推介活动中嵌入非遗元素,持续扩大非遗影响力。

搭建精品文创平台。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创作出《红色马栏》六米长卷、“凤冠霞帔”剪纸、“十三花”、刺绣鞋垫等非遗特色文创精品。唢呐情景乐曲《梦回马栏》获全省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与北京佈白等专业设计公司合作推出中秋礼“玉兔捣药”彩贴剪纸拼图等非遗文创产品20多种,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市场价值。

以“三个路径”抓利用,推动非遗资源效益转化

推进“非遗+文化旅游”。依托县域“红”“绿”资源,高标准建设马栏革命纪念馆园区、大唐鹿野苑、库淑兰彩贴剪纸展览馆、“三水豳城”特色民宿街等文旅项目,打造富村剪纸、吕家村唢呐、芝村刺绣、西牛村石刻等非遗文化村,布设非遗表演专区、产品销售专柜等,丰富旅游业态,实现效益增收。2025年上半年,旬邑县接待游客163.6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3亿元。

推进“非遗+研学交流”。充分发挥世界艺术大师库淑兰影响力,成功举办“纪念库淑兰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全国彩贴剪纸艺术大展和库淑兰剪纸学术研讨会,数百名省内高校、剪纸艺术界知名人士来旬研学交流。建成县非遗研学基地,开发剪纸、唢呐、刺绣等研学实践精品课程,推出非遗研学游等项目,促进产业化发展,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以上。

推进“非遗+就业创业”。依托县级公共实训基地、镇村非遗传习所,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无技能人员,学习剪纸、唢呐、花子馍、刺绣、布艺制作技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持,打造出“旬邑剪娘”“旬邑绣娘”等劳务品牌,“面疙瘩插上腾飞的翅膀”等创业项目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目前该县累计发展花子馍等实体门店66家、剪纸、刺绣等合作社15个、唢呐演艺公司10家,直接带动就业2300多人,促进1.5万余群众增收。

旬邑县以“四个三”机制推动非遗传承发展,以文化产业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三年增长5%以上,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网、陕西省委改革动态、陕西日报等媒体平台宣传报道。

(供稿︱中共旬邑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