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泾阳县创新“以镇代村”集采模式,由乡镇卫生院代村卫生室统一采购、零差率配送集采药品,实现全县241个村卫生室全覆盖、325个品种落地,群众购药省时省钱,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集采药品进基层是提升集采药品可及性和购药便捷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泾阳县坚持把推广质优价廉的集采药品作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小切口”,探索实施“以镇代村”集采药品模式,切实推动解决长期以来村卫生室药品种类少、部分药品价格偏高等问题,让群众买药省时又省钱。截至目前,该县集采药品品种达到325个,241个村卫生室实现集采药品采购全覆盖,基本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打通堵点,解决好集采药品覆盖率低难题
集采药品需要通过省级采购平台进行采购,但对镇(街道)卫生院以下不分配采购账号,针对此情况,泾阳县大胆探索,主动作为,让集采药品走到群众身边。
召开集采药品以镇代村扩围增量推进会,推进村级卫生室集采药品的采购量。
让村卫生室采得上。采取乡镇卫生院代采代购的方式,由镇(街道)卫生院按月向村卫生室征集集采药品计划,在陕西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统一报量采购后,按采购清单数量“零差率”销售给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再“零差率”销售给患者。目前该县镇(街道)卫生院集采药品品种达120个左右,村卫生室集采药品品种达35个左右。
让医务人员和群众知得到。医保部门成立集采药品宣传小分队,逐镇(街道)培训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人员,提升镇(街道)村医务人员的政策知晓率。镇(街道)卫生院收集受益患者事例,录制短视频,在各村组微信群转发。县医保局、镇(街道)医保服务站、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联合开展“听民声、解民忧”活动,广泛宣传政策,让群众知晓。
让群众用得起。目前,该县已开展10个批次325个药品品种集中带量采购,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约17%,平均降价超过62.9%,最高降价92%,其中常用的治疗“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集采常用药品达到35个品种、62个品规,平均降价56%。
闭环管理,解决好集采药品监管碎片化难题
为充分保障群众用药权益,泾阳县将集采药品的全流程各环节统一纳入监管范围。
统一源头管理。由县医共体总院统一制定、审核并维护县镇(街道)村医疗机构基本药品供应目录,优先选用集采药品,各级医疗机构对照统一药品目录在县医共体指导下规范采购和合理使用,在统一平台采购,把准药品源头,保障药品质量。
统一集采标准。该县241个村卫生室显著位置统一悬挂“国家集采药品进卫生室直通点”,均公示在售集采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企业和集采前后价格对比及降幅,便于患者自主选择。医保部门每月对各批次集采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进行调度,确保集采药品采购和使用工作顺利完成。
泾阳县医保局对集采药品采购量排名靠后的镇卫生院进行督导,并查看辖区村卫生室采购情况。
统一监督管理。该县医保、卫健部门联合开展集采药品工作督导检查,对集采药品处方量下降明显的医生、无故不采不配送的医疗机构和企业负责人,由医保部门实行约谈提醒。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中选医疗药械产品质量的监管抽查,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的扰乱市场公平竞争行为。在公立医疗机构、村卫生室集采药品价格公示表下方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方便群众监督药品价格和质量。
健全体系,解决好集采药品落地慢难题
为推动集采药品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落地落实,泾阳县坚持建优制度,明确责任,确保上下一心,高效运转。
村卫生室集采药品价格公示。
健全责任体系。各镇(街道)成立国家集采药品进卫生院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辖区村卫生室工作例会,安排集采以及当前重点工作,督促集采工作落实。村委会、村卫生室负责人每月向领导小组汇报集采进度。县医保局每季度通报各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集采情况。
健全协调体系。落实医保、医疗、医药“会客厅”制度,该县医保局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推进会,现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集采药品在申报、采购、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集采药品使用量较大的村卫生室,由镇(街道)卫生院通过调配的方式满足群众购药需求,同时解决个别村卫生室集采药品库存药品积压过期的问题。
健全考核体系。该县医保局按照全市关于开展国家组织相关批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考核工作要求,联合镇(街道)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医保资金结余留用开展考核,促进集采药品采购和使用。镇(街道)卫生院围绕完成集采药品约定采购量、非集采药品采购量占比、线下采购占比等指标,对村卫生室开展考核,落实奖惩激励措施。
泾阳县通过“以镇代村”集采药品模式,有效破解了村级用药覆盖低、监管难、落地慢三大难题。实现了241个村卫生室集采药品全覆盖,引入325种质优价廉药品,平均降价超62.9%,显著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其构建的统一目录、统一监管、统一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以及健全的责任、协调、考核机制,保障了集采政策在基层高效顺畅运行,真正将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效实践路径。
(供稿︱中共泾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