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陕西省交通运输事业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优化运输服务供给、提升智慧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深化改革任务执行效能,形成齐抓共管促改革的良好局面。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加速器”、产业集聚的“粘合剂”、区域均衡的“平衡器”,在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工业振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加速构建高铁大通道,推进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速铁路“五线并进”;中欧班列(西安)重构内陆地区物流版图,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双枢纽联动”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效率;汉江安康段断航30年后首次复航,陕西加速补齐水运发展短板,与长江经济带间的贸易往来日渐密切……
近年来,陕西省交通运输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规划引领、推进试点示范,强化综合交通规划统筹,系统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全国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五条高铁,续写三秦交通新版图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
陕西加速构建高铁大通道,建立全省高铁建设协调机制,推进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速铁路“五线并进”,建设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西延高铁年内通车运营,冲刺西康、西十高铁2026年和延榆、康渝高铁2028年建成投运。届时,五条高铁将浓墨重彩地绘就三秦交通新版图。
西延高铁王家河特大桥施工。
穿越黄土高原的西延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和陕西“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十四五”时期计划开通的唯一高铁,也是连通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7月1日,西延高铁最后一组钢轨落定,将西安到延安的距离从2.5小时压缩至1小时,延安成功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西延高铁穿过铜川,铜川将结束“地级市不通高铁”的历史。
西延高铁攻克了许多技术壁垒。高铁沿线地势由南至北逐渐升高,全线桥隧比达92%。隧道区主要穿越三个地貌单元,具有长距离穿越黄土浅埋段、下穿地表多处构筑物等难点,隧道整体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其中最长隧道为宜君隧道,全长17509米,于2024年8月贯通。截至今年7月,西延高铁已累计完成投资455.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2%。
当西延高铁进入通车倒计时,另外四条高铁也在加速“穿山越岭”:延榆高铁首座隧道孟家岔1号隧道贯通,首座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的石家湾隧道贯通,桐柏塬1号隧道掘进至2000米,桐柏塬3号隧道等5条隧道进入主洞施工阶段;西康高铁首件无砟道岔浇筑完成,轨道施工进入规模化阶段,全线20座隧道已全部贯通;西十高铁(陕西段)全线箱梁架设任务完成,进入桥面施工阶段,全线隧道已贯通;康渝高铁(陕西段)青村隧道掘进突破1000米。
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速铁路“五线并进”,高铁集群建设进入冲锋阶段。截至今年7月,五条高铁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098亿元。
未来,高铁将助力陕西经济发展,1小时覆盖关中城市群;2.5小时直达成渝、武汉、太原;5小时辐射北京、上海、广州。榆林至西安由 5小时缩短至2小时,能源重镇接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西安至安康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木耳、富硒茶、绞股蓝、丝绸等种植、养殖户可当日往返省会交易,同时也吸引更多陕南青年返乡就业;西延线串联铜川工业园区、洛川苹果、延安能源,打造“红金产业带”。西十线让商洛可承接光谷技术外溢,借力武汉“光谷辐射”,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康渝线使紫阳富硒茶基地2.5小时直达重庆,连接火锅茶饮市场。
高铁之外,陕西还聚力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十四五”以来,陕西省累计建成通车西安外环高速(南段)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通车里程达到6752公里,进一步畅通了与周边省份的“一日交通圈”;另有9个高速公路项目正加快建设,年内将建成西安至兴平改扩建、岚皋至陕渝界、麟游至法门寺等3个项目。
紧盯高铁、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进度,今年1至6月,陕西完成综合交通投资352亿元,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将确保完成700亿元年度综合交通投资目标。
中欧班列,打造物流经济“陕西模式”
三秦大地,汽笛声声。钢铁驼队,驰而不息。
中欧班列(西安)正加快形成重要对外开放通道,不仅重构了内陆地区的物流版图,更串联起一条涵盖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高端设备的全球产业链,助推陕西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6月,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这是陕西建成运营的首个海外场站项目,是中国向西开放通道的境外“第一站”,标志着西安在构建多层次国际物流网络上取得了新突破。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
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的正式投用,推动中欧班列(西安)大幅提升国际物流效率。“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仅用77天建成投用,年设计产能11.5万标箱,预计通过800列长安号运输70万吨货物。该码头与位于西安的哈萨克斯坦码头形成“双枢纽联动”,使中亚段铁路运费降低30%至50%,每个集装箱往返成本减少700至800元。首创“枢纽对枢纽”模式,终结“重箱去空箱回”的低效历史,实现双向满载,提升了运输时效。
为了实现国际物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西安)正在施行通道网络“织密计划”。西安国家综合货运“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货运专线等28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中“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等11个项目已完工,促成“陆海内外联动”新格局。开通西安—塔什干快速班列,5天直达,提速40%。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排名全国前列;累计开行2.6万列,占全国1/4以上。今年以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超3300列,较2024年提前40天完成3000列大关。下半年将迎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量3万列的历史节点。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18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西欧”线路已拓展至26条,跨里海班列数量占全国50%,实现了欧亚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货运通道之一。
现如今,中欧班列(西安)的经济辐射效应正在不断显现。首先是推动了贸易结构优化,陕西本地产品出口占比提高,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白色家电等高附加值商品成出口主力,汽车、电子产品占阿拉木图码头货运量30%。其次是促成了产业聚集与技术创新,依托班列通道,西安形成“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经济圈;吉利西安基地吸引21家零部件企业入驻;希佛隆阀门打破欧美垄断,产值同比激增397.51%。中欧班列(西安)还推动了绿色与数字革命,全国首列全程时刻表绿色跨境电商专列实现西安—欧洲碳中和,“云上订舱”系统实现3小时通关,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此外,中欧班列(西安)还促使供应链成本重构,粮食中转物流成本降低,“门到门”专列减少中转损耗,推动面粉、巧克力等民生商品降价。
中欧班列(西安)也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民生红利。消费成本降低、品质提升,爱菊集团在北哈州打造150万亩“订单农业”,黑土面粉直供西安,面粉年运量超1万吨;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自营店进驻西安火车站,俄罗斯巧克力、格鲁吉亚红酒等平价直供。带动更多就业,吉利汽车产业链带动就业超8000人;希佛隆阀门等企业依托班列出海创造技术岗位;物流、关务、跨境电商等新职业需求激增,哈萨克斯坦码头创造当地就业300余个。推动区域协同与公共服务优化,陕南山区、陕北能源基地通过班列接入全球市场;自贸试验区35项创新案例落地,如“启运港退税”,中哈海关“单一窗口”将通关时间缩至4小时内,惠及中小外贸企业。
在陕西,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带动作用愈发强劲,2024年陕西省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48.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2%,高出全国13.8个百分点,为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汉江复航,加速补齐水运发展短板
2023年12月21日,陕西航运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响起,满载着石材、毛绒玩具等货物的“安康汉江复航号”船舶驶离白河县下卡子货运码头,驶向湖北丹江口陈家坝码头。这标志着安康汉江白河至丹江口“黄金水道”正式复航。
航线全程211公里,途经安康、十堰、襄阳三市,贯穿孤山电站、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水运节点。从断航30年到500吨级航道贯通,江水翻涌的浪花中,有陕西人30年的期盼——这是汉江安康段断航30年后的首次复航。
汉江航运。
汉江白河至丹江口段复航,实现了多方面的核心突破。首先是航道升级,安康至白河164公里航道升级为四级,可通航500吨级船舶,陕西首次拥有高等级内河航道;“十四五”规划安康市等级航道里程将达到495公里,汉江干流航道里程达340公里。其次是跨省联动,航线串联陕西安康、湖北十堰、襄阳三市,打通秦巴山区与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道”。最后是通航保障能力的提升,攻克白河(夹河)电站、孤山电站船闸技术瓶颈,终结“水电闸坝碍航”的历史;同时,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汉江白河至丹江口段复航,对实现汉江安康段航运全面复兴,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实现了物流的便捷高效。大宗货物水运成本约为公路运输成本的50%,一艘500吨级货船相当于10辆50吨级重卡或8节火车车厢(约60吨)的运量。安康港衔接西康铁路、包茂高速实现公铁水联运,货物一次装卸直达长江。
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扩张。临港制造方面,安康目前约有80余家新兴产业企业,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航后的运输优势将吸引更多制造企业入驻安康。绿色农业方面,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安康丝绸等种植、养殖户和企业将获得更多运输优势。
推动了省际协作的升级。湖北襄阳港与安康港共建“双枢纽”集约化物流网,吸引物流企业入驻,推动鄂豫陕渝川五省交界区成为物流核心区,安康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
近年来,陕西提速民航水运建设,除了汉江复航这一标志性航运里程碑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5航站楼落成投运;推进府谷、定边机场2026年建成,宝鸡机场主体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建成白河水电枢纽过船设施,推动旬阳、蜀河水电站通航建筑物提等升级。
广袤的三秦大地上,交通运输领域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强化综合交通规划统筹,印发相关方案系统谋划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高质量编制“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深化综合交通运输改革,推动收费公路政策创新、开办运输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纵深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交农深度融合发展入选新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推动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质增效,大宗货物“公转铁”取得新成效,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西咸新区无人驾驶入选全国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确定低空物流5个应用场景、9条试点线路……
重任在肩,更须策马扬鞭。陕西省交通运输事业将按照省委改革部署,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系统做好“远近结合”“内外联通”“城乡协同”“软硬兼修”四篇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供稿︱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