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给汉中藤编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汉中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原产地和核心产区优势,创新建立“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发展体系,全力推动汉中藤编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藤编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做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入选2024年陕西省优秀改革案例。
汉中市非遗广场鸟瞰图。
打造“传承人的龙头企业”,建强要素保障体系
优化原料保障体系。全面摸排藤编生产原材料种类、分布、面积等,建立原材料资源数据库,编制《2024—2030年藤条种植规划》,出台《种植补贴和项目补助方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连片发展的原则,加强藤编原料本土化种植试验和技术探索,重点建设1个青藤试验基地、1个棕树试验基地、2个水竹试验基地,实行种植补贴和项目补助,进一步建强藤编产业原材料供应链。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大力发展传承南郑非遗藤编实施方案》,为各藤编企业提供厂房基地、配套服务、资金奖补、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企业购地自建厂房和租赁园区标准化厂房的投资扶持,充分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及区应急转贷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优化培育孵化体系。深化市场主体培育及优化结构行动,建立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机制,采取引导创业、鼓励做强、规范经营等措施,加大对鑫豪、良顺、煜达赢腾等现有藤编企业扶持,分类分层全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对首次纳入的规上工业企业、限上贸易单位进行奖补。
汉中藤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良顺在给徒弟讲授藤编技艺。
打造“手艺人的合作社”,创新传承发展模式
建强藤编组织体系。发展壮大南郑藤编协会,以汉中藤编为主体,聚集周边40余项非遗,培育龙头企业7家、合作社5个、家庭工坊36户,开设线上小铺80余个,汉中藤编研创中心正式落成投用。健全产品登记、备案、贴标等工作机制,探索制定“汉中藤编”产业发展的地方和行业标准,紧扣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有计划、有组织引领“汉中藤编”产业发展。定期举办非遗编织技能大赛暨非遗产品展示交流博览会,构建完善细化藤编工匠人才星级评定指标体系,激励工匠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人才培育体系。编制《汉中藤编》培训教材,支持区职教中心开设藤编特色专业课程、陕西汉江技工学校成立短期藤编技艺培训班。鼓励藤编企业申报职工培训,认定合格的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的给予培训费用补贴。采取补贴生活费、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支持藤编技艺传承人收徒传艺,对评审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分别发放2万元、1万元、2000元、2000元传习补助。支持传承人申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成功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
打造非遗传承小镇。依托黄酒、藤编等非遗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在黄官镇建设非遗手工艺精品展览馆、藤编产品一条街、大师作品馆、教学研究基地,打造集观光、交易、旅游、研学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小镇。
汉中市非遗传承人在良顺藤编研修培训。
打造“勤快人的家庭工坊”,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龙头引领提信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农户为基础,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加工材料、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专项服务,传承人开展家庭式生产,产品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收购并对接企业进行市场化销售,实现村集体及企业在销售环节获利、农户在生产环节增收,共同推动非遗传统手工艺产业做大做强。
鼓励激励增动力。制定出台奖补办法,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和农户自主发展较好的进行奖补,不断壮大全区非遗传统手工艺产业。对家庭工坊进行评星评级,对星级高的在原料供应、订单分配上予以倾斜,不断激发群众从事藤编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跟踪服务强保障。企业、合作社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对家庭工坊结对帮扶,开展点对点技术培训,提供加工材料、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专项服务,解决家庭工坊后顾之忧。同时,对参与藤编技艺培训的脱贫劳动力每人每天补助50元生活和交通费。
张惠文家庭工坊。
打造“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培育藤编特色品牌
加快品牌体系构建。建立“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区域品牌经济”的品牌发展体系,支持藤编及各类手工艺行业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申报,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汉中藤编编织技艺规范》,出台非遗手工艺制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强化产品工艺流程保护,严格包装标识使用管理,提高品牌标识识别度和使用率。
强化电商主体培育。组织“良顺藤编”“鑫豪藤编”等区内多家藤编生产企业与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办线上店铺,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增加个性化定制产品,扩大线上销售。
推动营销平台提级。利用京东国际、熊迪供应链公司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进出口贸易,建立国际销售渠道,产品出口销往美国、丹麦、西班牙、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藤编工艺品直播间。
打造“创新人的研发基地”,拓展多元发展路径
加强工艺创新。与广东省佛山市黄岐镇、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等地区建立技术改良交流机制。建立专家工作站,邀请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对打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漆等关键步骤进行工艺创新、工序优化,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经营主体生产成本。推动区内藤编企业由技术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过渡,鼓励申报藤编相关科技专利、科技项目,区政府根据企业技术改造引进设备总金额的10%给予相应补贴。
加强产品创新。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围绕产品开发、外观包装等进行创新指导,进一步提升特色产品的艺术感和美感。鼓励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每新成功申请一项发明专利,政府给予5000元资金支持。
加强业态创新。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陕西理工大学合作成立非遗特色示范镇产学研基地,围绕数字文创、工艺品、文化用品、生活服务等领域,打造汉中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开发5条藤编精品旅游线路,在红寺湖、南湖、黎坪、龙头山等知名旅游景点融入藤编文化主题元素,不断提升汉中藤编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核心价值和竞争力。
汉中市创新“五种模式”,给藤编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收到了显著成效。一是推动非遗产业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升级。截至目前,南郑区共有藤编企业5家、“五编”合作社12家,已开发家具、装饰、文创三大系列300多种产品,赋予藤编“老手艺”新生命。二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挖“红色”“绿色”资源,将藤编精品旅游线路及研学基地嵌入5条观花海线路,有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年接待非遗旅游、研学等活动417场次16.6万余人次。三是解决留守群众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南郑区家庭工坊共带动3800余人居家灵活就业。2024年,藤编产业年生产量60万余件,年总产值达2.1亿元,带动350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5万至3万元。(供稿︱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