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汉中市坚持就业增收和发展需求导向,通过“三位一体”强阵地、“三种模式”提技能、“三个渠道”促就业、“三项机制”增动能的“四个三”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汉中市坚持就业增收和发展需求导向,不断完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创新建立“四个三”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推动全市技能人才总量提升、增量提质、赋能增效,全市技能人才总数19.02万人、近三年增幅达19%,为努力建设生态城市、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汉中市2025年“春风行动”暨苏陕协作现场招聘会。
推进“三位一体”强阵地
聚焦发展需求,坚持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机构为补充,打造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加速院校培养专业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职业教育,成立汉中技工教育联盟,制定《优化在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355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业目录》,调整优化49所职教院校、培训学校专业设置146个,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6所技工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投入2.5亿元,科贸技工学校(民营)自筹2亿元建成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全市现有职教院校22所,在校生5.5万人,年均毕业技能人才1.9万人。
推动社会培训规范化。制定《汉中市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实行“红黑榜”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和培训质量评估,发展技能培训机构147个,培训工种76个,年均培训超3万人,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
促进企业培养自主化。积极争取中央、省上项目资金4500万元,鼓励企业搭建技能人才自主培养平台,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个(国家级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6个(国家级4个),设立3个园区培训中心、72个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年自主培育技能人才6522人。
汉中市开展政校企联席会议。
实施“三种模式”提技能
建立完善订单培训、产教融合、阶梯式补贴三种模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先后培养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一批顶尖技能人才,在2024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第3名。
推行订单培训提升针对性。动态编制培训目录清单,企业按照需求“下单”、群众本着意愿“点单”、机构结合实际“接单”、人社部门根据效果“买单”,群众培训后开展等级评价、直送企业上岗就业,2025以来开展订单定向班183个、培训8600余人。
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实战性。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改革,成立汉中市技工教育联盟(集团),鼓励职教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置课程、实施培训教学,促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94个。推行“校企双师”培育模式,引导技工院校实施“厂房式”改造,创建国家级工学一体化专业7个,推动培训机构将课堂搬到企业、教学放在生产线上,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实行“三挂钩”政策提高实效性。建立培训补贴“三挂钩”激励政策,将短期培训补贴发放与培训后就业率、取证率、本地就业率“阶梯式”挂钩,近三年全市开展短期技能培训12.3万人次,培训后半年内就业率、本地就业率、取证率由36.1%、26%和19.3%,分别提高到70.5%、53%和58%,岗前培训后稳岗留工率由51%增加到81%,培训后再就业人员人均月增收1200元左右。
组织民宿管家从业人员培训班。
畅通“三个渠道”促就业
将促进群众就业与保障企业用工作为培训的根本目的,加强院校、企业、人社互联互通,制定《强化人才用工供需匹配促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探索形成“培训+就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畅通院校送才渠道。建立政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校企人才合作,组织9所院校、21个培训机构与136个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1232人、留企就业648人。实施职教院校访企拓岗行动,开展“校企直通车”“进企业看变化”等活动,累计组织校企对接招聘会125场次,达成就业意向9900余人次。
畅通企业招工渠道。建立园区企业及缺工情况信息库,完善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供给机制,编制《紧缺工种和本地特色工种目录清单》《“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累计征集900多人才需求,引导技能人才源源向园区企业集聚。
畅通人社服务渠道。在全省率先实施“人社工作”进园区,建立人社专员服务企业、局领导包联园区、企业缺工快响“三项制度”和本地产业园区及企业清单、重点企业需求及人才用工服务清单、人力资源供给清单、人社服务事项清单“四张清单”,全市575名人社干部包联751户重点企业,常态化提供招工引才、纾困解难等服务,帮助企业招工引才6647人。
在陕西省举办的2024职业技能大赛上,汉中高职学子荣获汽车技术赛项金牌。
健全“三项机制”增动能
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稳步提升待遇、荣誉和地位等,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健全等级评价机制。推行技能等级社会化评价,培育认定评价机构38家,年均开展技能评价1.5万人。建立职业院校“1+X”制度,设立院校评价机构9家,1.5万名毕业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技能等级证书。支持符合条件的院校、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评价,6648名企业职工实现技能等级晋升。制定非遗文化产业职业标准,启动藤编、羌绣、架花、民宿管理等专项考核,推动汉中地方特色产业、非遗文化资源等技能工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健全成长晋升机制。推行“新八级工”技能等级制度,鼓励企业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制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把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范围,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
健全待遇调增机制。推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把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纳入协商内容,将技能水平与天汉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评选表彰挂钩。建立企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定期发布职业、技能等级工资价位信息,引导36个企业提升技能等级工资人均30至400元。2025年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2.5万人、评价高技能人才1.2万人。(供稿︱汉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