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末,汉中市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达41万户,总量居陕西省第二位,经验做法入选陕西省优秀改革案例。
近年来,汉中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在审批服务、政策支持、要素供给、权益保护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降低“六个”成本,助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汉中市工信局组织精密刀具及产销对接签约仪式。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时间成本
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实施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和“一业一证”改革,推进国务院部署的21个重点事项落地落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取消审批事项27项、审批改为备案事项7项、实行告知承诺事项19项、优化审批服务方式事项109项。探索推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模式,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市县一体化运行机制,政府类、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用时分别缩减为50个、38个工作日,时限均压减35%以上。树立“小时办”服务理念,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线应答”改革,创新建立工程建设项目“预审批”“水电气讯”联合受理、企业开办注销“一件事”等制度,优化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复杂事项专员办服务,不断精简审批事项、压减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全市审批事项“网上可办”占比95.16%,“最多跑一次”占比94.46%,企业开办、变更、注销5小时内办结,水、电、气报装分别压缩至1.81天、3天、2.1天,16项创新举措列为陕西省2024年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事项。2024年度全市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满意度96.22%,居陕西省第二位。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融资成本
推行“一链一行”主办行制度,建立“政府—园区—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协作机制,聚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入企问需等活动,充分传导“融资担保+短流支持+非融保函”一站式服务优势,在全省率先开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采贷”“两山贷”“专精特新”信用贷款、“科技易贷”等金融产品,建成省市级“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8个(汉中市、汉台区、宁强县),全市金融机构累计走访企业1724户,解决企业融资需求7.44亿元。深化金融“四个一”综合改革,健全以市资信融资担保公司为龙头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创新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模式,建立企业风险补偿资金,完善企业应急周转机制,着力打通业务渠道不畅通、交流机制不健全、创新合作不紧密等难点、堵点、急点问题,巩固“互惠互信、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银担合作机制,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5年5月末,全市民营经济贷款余额530.85亿元,同比增长12.20%。全市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85%,较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处于陕西省低位。
强化企业用工保障,降低用人成本
建立服务机构、人社专员、惠企政策进园区服务体系,在市管园区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30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零距离”为园区企业提供招工引才、技能培训等服务。搭建“就业在汉中”智慧服务平台,建立人力资源供需清单,加强与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共享,全面掌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富余劳动力等资源储备情况,创新开展直播精准推送岗位,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28场次,吸纳9972名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帮助3969家企业招聘1.63万人。开展“春暖农民工、乐业在汉中”就业创业服务行动,以返乡归途、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和留汉服务为重点,精心策划举办131场招聘会,征集发布5万余个优质就业岗位,促进人岗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努力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就业一键匹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联盟,健全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联动机制,陕西理工大学成立汉中航空制造产业学院,陕西航空技术学院成立航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航空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围绕主导产业调整优化职教院校专业设置54个,新认定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94个,精准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
精准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经营成本
在陕西省率先制定“标准地”改革工作细则,积极推进“验登合一”改革,拓展“交地即交证”改革成果,累计办理137宗3012.09亩,87户企业受益,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健全完善拖欠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专项清理机制,深化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专项整治,实质性清偿拖欠企业账款648936.89万元,退还电费、水表改造费35.26万元。分行业、分产业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寻求合作,加快农特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依托“沪蔬通”平台进行市场化合作,筛选确定32家上游供应链企业,推广“龙头公司+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筹集货源,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直供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和运营成本。先后举办汉中精密刀具产销对接、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全省汽车产业链、航空配套企业对接商飞陕西供应链等产销对接活动7场次,签订产销协议合同19.8亿元。优化“税务管家2.0”服务机制,全面提供“套餐式”涉税辅导,开展“预判式”风险提醒,与重庆、西安、成都税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税务管家服务站4个,设立“税惠到坊 税银合作”服务站点15个,提高涉税事项办理效率,减轻企业办税负担。
营造公平公正环境,降低机会成本
健全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妨碍公平竞争问题线索整改机制,持续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坚决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实有经营主体41.69万户,位居陕西省第二位,其中,企业6.85万户、同比增长5%。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规范化,全力推行“信用+双随机”融合监管,探索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一业一查”等改革,切实提高监管效能,全市全年开展双随机抽查1890批次。扎实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全力扫除一切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对工程建设招标、旅游民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重点领域进行审查,形成《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排查清理工作情况报告》。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不见面资格预审,优化“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模式,建成“中介代理服务平台”,累计开展不见面资格预审项目200个、不见面开标项目913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83个。深化跨部门综合监管,完善“通用+专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探索“预防为主、首违不罚、轻微免罚、重违严惩、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模式,提升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水平。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降低求助成本
深度融合“陕企通”、亲商助企、“五上”企业遍访包联等,常态化开展助企纾困活动,落实市县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分行业、分层级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恳谈会、企业家沙龙和政企对接会,搭建政府、行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络平台,多渠道征询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推行“企业呼叫、政府吹哨、专员报到”模式,动态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共收集企业诉求989个,已办结941个,协调解决了盛发钢管供应链不畅、万利航空用地等一批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建立企业诉求解决“三率”评价体系,规范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运行管理,优化闭环工作机制,运转质效不断提升,工单办结率达99%,热线服务满意率99.98%,办理满意率92.97%,诉求解决率82.70%。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100户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家代表库,建立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听取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不断提升政策综合效力。优化一站式政策服务体系,完善政策供给保障体制机制,积极推行“免审即享”“直达快享”,兑现各类支持资金1.0138亿元,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到实处。(供稿︱汉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