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佳县立足凸显教育优先地位、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投入主体责任“四个着力点”,通过顶层设计凸显教育优先地位,研究制定了《佳县教育改革十条措施》及多个配套文件,以教育改革为牵引,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提升。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推进,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佳县总人口达25.8万人,常住人口仅为10.02万,且流失人口大多为非老年群体,已进入一个重度老龄化阶段。其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充分成为人口流失的主要诱因。教育综合改革前,全县近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仅有约7500名在县内就读。教育综合改革后,佳县普通高中招生959人、初中招生840人,较2021年招生人数分别增加145%和1.7%;高考本科上线率60%,中考上线率72.1%,较2021年分别提高37.4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
佳县人民政府与汉中笃慧龙岗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坚持高位谋划。2021年以来,佳县把教育作为全县“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来抓,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外考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召开深改委等会议研究教育综合改革13次,听取改革进展汇报12次,制定《佳县教育改革十条措施》及9个配套文件,启动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为全县教育改革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创新领衔机制。建立“第一书记”责任矩阵,明确13名县级领导兼任重点学校党支部第一书记,定期深入学校调研指导、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狠抓调度落实;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强化调研督导;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校帮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的教育综合改革大格局。
强化设施建设。建成“一场两馆”,改造第一小学,扩建佳县中学,统筹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验成功通过,全县公办幼儿园占比达100%,县域内学校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合作办学多元格局
强化合作办学。通过“强校+弱校”“城区校+农村校”等形式,建立义务教育共同体学校,2024年9月佳县引进全国优质学校——汉中龙岗学校,由该校输出专业管理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全盘接管佳县第一中学,全体教师分批次到龙岗总校进行培训,选派学生到龙岗总校观摩体验,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品牌使用、科研管理项目,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共享。
创新教学模式。与榆林高新一中、华栋中学等多所学校建立集中学习、跟岗实践、网络共研、同构异课、结对交流等协作机制,创新运用榆林高新一中“7+1”高效课堂模式和“六四”德育自主管理模式,推动德育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创新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探索学区制改革。针对县域学校“小、散、弱”的现状,按照属地管辖原则,探索实施“12+1”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建立校长“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三年来通过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破格提拔等方式,累计选聘26名、免除正副校长近20名,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管理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县管校聘”机制,设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公平公正的薪资分配和职称考评机制,将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兑付考核奖金、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引领、市培县培主导、校本培训补充”的多层级培训体系,全力锻造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近三年累计培训教师3100余人次。
激活教师活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成果奖励、中层领导的成功竞聘、广佳协作帮扶等一系列激励举措,涌现了诸如全国模范教师李飞、“全网最火董校长”等一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教师,引领带动全县教师敬业心更强、精气神更足。自2022年以来,获评榆林市先进集体和新时代立德树人好学校3所,先进个人、最美乡村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称号5人,好校长2人、好班主任6人、好教师10人,交流校长、教师112人,平均符合交流比例高达15.44%,位居全市前列。
推进教育数字化与创新
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开展课堂同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400余人次。举办佳县第三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全县中小学教师新媒体新技术培训及教学应用竞赛等各类赛事,进一步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推进课程创新。构建“黄河文化+”课程体系,将地域特色、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形成“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三级架构,整合木头峪古镇、神泉堡革命旧址等县域红色资源,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课程,开展“课堂学理-田野验证-文化输出”的黄河主题研学创新链,开设“非遗进校园”“国学经典”“机器人编程”等特色课程,近三年来,在榆林市新媒体新技术大赛等各类比赛中,累计有23人获奖。
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优先保障教育经费。2021年以来,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学校改造和设施建设,实施佳县第二小学、佳县中学扩容改造等重点项目20余个,幼儿园数量增加至20余所,基本建成县、镇、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将教师工资列为县财政第一支付序列,除龙岗合作办学费用外,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不低于4000万元,累计化解历史欠债4700万元。
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县委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科技部定点帮扶、广佳协作、统一战线等各级各层力量,发起“葭州一点爱·助力教育发展”公益项目,带动全县129家企事业单位、300余名爱心人士奉献爱心,累计募集资金230余万元,白云山道教协会、香港佛学会近3年捐赠教育善款近900万元,为佳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持续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教育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改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佳县教育综合改革的红利也惠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学生的回流和佳县文旅产业的发展,佳县“研学教育”已成为新亮点。2024年,来自山西、内蒙、延安、榆林等地市累计93批1.3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木头峪古镇等景区开展研学旅游,带动了县域“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增长,旅游经济增长1200余万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03亿元增加到11.81亿元,同比增长7.1%,经济拉动效果显著。(供稿︱中共佳县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