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眉县通过供水改革,实现了从“有水喝”向“喝好水”的转变,为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水资源丰沛的关中县域,眉县虽拥有366处农村供水工程,却长期受困于设施老化、管网碎片化布局及专业化管护缺失等问题。伴随群众生活品质需求升级,水质安全诉求持续攀升,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成为破题关键。
近年来,眉县着力构建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格局,积极探索“县域统管、分级负责”的供水新模式,全力推动农村供水工作高质量发展。
宝鸡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眉县举办。
高点站位,压实责任强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眉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农村供水保障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以“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构建起全链条责任体系。通过成立由县长挂帅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县级统筹、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细化责任落实,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眉县城乡供水调度中心。
为破解制约供水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眉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管理标准、技术规范和考核细则;组建眉县城乡供水安全中心,统筹全县供水工程规划建设与运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出台《眉县农村供水管理体系改革方案》,成立由县长担任组长,编办、水利和发改等县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专班,重点对政策服务做加法,对流程手续做减法。
资金保障是改革落地的关键支撑。建立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制度,落实维修养护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照服务清单、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限,按季度汇总完成情况,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将专班的“神经触手”延伸到一线破题解难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支撑,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体系重构,城乡一体促协同
眉县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城乡供水治理架构,构建起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的供水保障网络。在体制创新层面,组建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在各镇街设立分公司,负责全县所有供水工程的运维和兜底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可持续、长受益;依托石头河供水骨干水源,对首善街办、齐镇、金渠镇等已建成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全部并网入户。
眉县齐镇供水服务站大厅。
积极推进县城东片区和渭北城乡供水一体化联网扩网建设,实现全县平原地带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新建远门河、营头集中供水厂,逐步替代小规模供水工程,发挥集中供水的规模优势和管理优势,实现沿山地带可覆盖区域规模化集中供水,确保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示范突破,改革赋能提质效
眉县以齐镇为试点率先启动农村供水管理体系重构,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起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将农村供水资产运行所有权、管理权移交眉县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对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区域由县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并网运营,对大网无法延伸覆盖的分散供水点由县城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兜底管理。组建齐镇供水站,设立供水服务大厅,负责老旧管网改造、智能水表更换、水费收缴及投诉处置、应急供水等工作,通过改革,把专业的事交专业的人来做,管理更加顺畅,管护更加规范,服务更加高效。
眉县美阳水质检测中心开展水质检测。
目前,眉县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98%以上(国家标准95%以上),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率达到32.16%以上(2024年市级标准30%以上),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人口数8.25万人。
这种“县域统管、分级负责”的创新模式,不仅构建起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均等化体系,更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2024年5月,宝鸡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眉县召开,眉县农村供水改革试点典型做法获省水利厅全系统推广,为破解农村供水管理难题提供了“眉县方案”。
(供稿︱中共眉县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