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西咸新区: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1 14:26:4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西咸新区以“三项改革”为引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制度创新、校企协同和金融赋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秦创原总窗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和“三项改革”的重要承载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紧盯国家所需、陕西所长、西咸所能,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重塑科创体系、培优科创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探索了一条以机制创新为关键、金融支持为牵引、人才培育为动力、创新生态为保障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径。

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金湾科创区。

聚焦“三项改革”,深入挖掘科技成果潜能

健全规划政策体系。自2021年起总窗口接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从体制机制、创新生态、资源聚集、转化体系、开放合作等方面系统发力,谋划总窗口发展蓝图和工作路径。叠加整合国家和省市、新区政策,先后发布总窗口建设15条、科技创新12条、总部经济17条、人才奖励41条、优化营商环境102条等政策组合包,搭建政策“一站式”申报平台,打通省、市、新区三级政策兑现通道,推动“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

推行“先使用后付费”试点。用好“三项改革”点火器,出台《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试点促进“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在全省率先启动“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试点,将科技成果“试用”前置,允许转让费用“分期支付、延期支付”,解决科研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促成了初源赛尔等一批校企合作项目,经验做法获评2024年度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案例,入选中组部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案例库。

建强科技人才队伍。组建了258人的“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招商+懂培育”科技经纪人队伍,深入挖掘科研成果5000余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00余家,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打造了145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动企业科研和高校智力资源快速对接,协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培育科技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通过简化企业认定程序、取消入库盈利能力、降低研发强度等措施,最大程度支持企业培育壮大。四年来,总窗口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11家增长到6878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41家增长到41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80亿增长到377亿元,质子汽车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同力重工、源杰半导体成功上市。

校企合力攻关。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滚动编制“卡脖子”技术清单,面向企业征集技术需求,鼓励高校院所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承接项目,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沿途转化机制,缩短科技成果“实验室到市场”转化周期。依托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实行专利免费开放许可,批量授权种子项目在总窗口转化,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降低企业用专利、成果进市场门槛。

发展实体经济。紧扣陕西省34条、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旅体融合和现代都市农业“4+1”产业体系,引进隆基绿能、比亚迪、三一重工等一批标志性项目。2024年新区全域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2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40%,太阳能光伏和高端装备2条百亿级产业链快速壮大,实现了总量“长个子”、结构“塑体形”、质量“强体魄”齐头并进。

强化科创产业承载,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校地合作。规划建设25.77平方公里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在西部科技创新港聚集30个研究院、222个研究所、6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97个科研机构,落地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和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重大项目。推动西安交大与24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建成92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就地转化265家企业,落地国电南瑞等11家龙头企业合作项目,探索形成的“一港模式”获评“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

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坚持全域园区化发展,构建以五个新城为重点、专业园区为支撑的“5+10+N”园区化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聚集了近2/3的“五上”企业和近1/2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超过2/3的规上工业产值。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获批建设智能网联、氢能、无人机、机器人等4个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

优化科创生态环境,促进各类要素畅通流动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按照“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多方赢”的思路,建立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三池”对接机制,探索形成“校招共用”引才新模式。目前,人才池引进高层次人才394名,项目池推动105个转化项目落地,资金池汇集新区专项资金、企业“揭榜挂帅”资金及西安交大筹措资金等,规模达5000万元。“校招共用”引才模式入选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发挥科技金融“牵引器”作用,累计设立150亿元的秦创原科创系列基金32支,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重点投向概念验证项目、小试中试项目和初创期企业等,构建“种子—天使—VC—PE”基金矩阵。春种基金形成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返投模式,推动成立464家企业,带动社会返投资金超70亿元,孵化出氢易能源等“硬科技”新星。健全“1+6+3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139人科技金融顾问队伍,累计引入科技金融产品324款,解决科技企业融资79亿元。陕西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基金落地,进一步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优化科创服务网络。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汇集资源数据1000余万条、500余家科研机构、1.35万套仪器、709家创新服务机构。高标准建设“三个大市场”,人才大市场聚集196家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创业人才3.2万名,成为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大市场汇聚全省核心专利资源,从全省87万件专利中梳理目标专利1.87万件,推动转化成果83个;资本大市场引入“四贷促进”金融工作站,聚集5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秦创原首贷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法治综合保障中心等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法律支持等“一站式”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三项改革”虽是小切口的点上突破,但却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制度体系,本质上打破了科研管理、人才激励、资金分配的制度藩篱,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和痛点,促进了教育、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顺畅流通,加速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变现生金”的渠道,形成了以科技、资本、人才、知识产权运作为主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和产业开发新形态,将科技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把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供稿︱中共陕西省西咸新区工作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