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国企强主业强制度强效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1 14:15:2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榆林市深化国企改革,聚焦“强主业、强制度、强效能”。优化资本布局重组支撑产业体系,培育新兴产业;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党的领导与运营创新;完善考核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产、营收、利润稳步增长,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榆林市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瞄准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聚力抓好功能使命类和体制机制类“两类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强主业、强制度、强效能,构建新型责任制,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截至2025年6月底,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748.16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营业收入538.39亿元,利润总额42亿元,在全省市级国资委国有企业中排名第一。

榆林市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重组强支撑,高效配置国有资本。印发《榆林市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计划》,强化对国有经济重大战略规划、重大决策部署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紧扣核心资产,突出主责主业,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有效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业务领域,清理低效无效资产,有序推动国有企业解决规模大而不强、业务多而不精的问题。预计在改革期末实现30余户子企业的整合重组,进一步提高国资在重点产业领域的集中度,增强国企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有效供给,提升国企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保障能力。截至6月底,较上年同期亏损企业减少4户,亏损额减少6.23亿元。

布局扩增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按照“核心主业+培育主业”模式,对骨干企业以“5+2”(5个核心主业+2个培育主业)、非骨干企业以“3+1”(3个核心主业+1个培育主业)的规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累计在九大领域培育新兴产业10余项,包括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风能、高效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截至6月底,新兴产业新增投资额12.55亿元,占比达25.19%。国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5亿元,完成固定投资23.39亿元,榆能横山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火电绿色转型机组项目启动建设,杨伙盘煤电厂全球首创自然通风直接空冷系统燃煤机组双机投运,陕西省“风光火储”一体化开发示范项目榆能榆神榆横2×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顺利投运;王圪堵水库完成陕西首例工业水权交易,坝后电站获省级安全生产与“绿色小水电”认证;榆林电投公司建成全国首个面向工商业、户用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行业垂直互联网平台“仟瓦时”,助力榆林绿色低碳转型。

科创求突破,打造科技型国企新样板。强化国企科技创新主体和主导地位,市属骨干企业和42户重要子企业已经全部设立科技管理部门或明确职能部门,产学研用各主体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现已成功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6户,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截至6月底,企业科技研发人员占比2.91%,研发经费投入2.35亿元。

围绕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机制提升能力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方位确保企业正确发展方向。制定市属企业党委前置研究把关程序指引,完善市属企业“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厘清市属企业及企业党委组织、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市属一级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全部实现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面加强党对国有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

创新国有企业运营模式,多角度打造最优市场经营机制。坚持“党建+项目”融合发展,试点企业以党员为骨干,深入推进“揭榜挂帅”“赛马”活动,推动市属国企战略管理、决策管理、运营管理、人才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创新。动态优化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提升董事履职能力,115户企业落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强化国有企业党内监督,深层次提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

围绕优化考核管理效能,统一监管防范风险

实施专项审计,切实摸清家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将尚未实现集中统一监管的市属企业全面纳入市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规范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开展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审计、工资总额清算审计、合规专项审计、亏损企业治理情况审计、部分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督促监管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做好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不断查找问题短板,堵塞管理漏洞,规范经营行为。

做实分类考核,健全管理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探索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时掌握工作进度。构建市县区联系机制,结合重点任务量化指标,积极推动完善国资监管系统组织架构,打造市县区国资监管机构系统“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

注重风险防范,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制定印发《榆林市属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确定2023年度监管企业资产负债率分类管控清单的通知》等制度性文件,健全和完善市属企业债务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效遏制违规经营投资行为,提高合规经营管理水平,防范化解国有资产损失风险。建立“特别监管企业名单”并按期动态调整,将资产负债率高、债务集中、资金链紧张且经营不善的子企业纳入名单进行重点监管。截至目前,名单内的14户企业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供稿︱榆林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