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榆林市深化医疗领域改革,高质量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分院区”模式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合作,通过“三个高”保障、“三个新”机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同质发展,外转就医人数大幅下降,区域辐射力显著增强。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着力解决群众异地就医和看病难问题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的重要民生项目。
近年来,榆林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民生领域改革的关键一招,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着力解决群众跨区域看大病重病的需求、减轻就医负担、提升就医获得感。2023年国考成绩由C++提升至B+(上升约500位次),2024年CMI值大幅提升至全省综合医院第4名,外转就医人数大幅下降,周边及外省来院就诊患者大幅增长,就医患者覆盖陕西、内蒙、山西、甘肃、山东等辐射2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榆林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入选陕西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2025年1—6月份,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CMI值全省综合医院第4名,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微创手术人次、四级手术人次等主要指标同比分别增长12.89%、4.35%、10.67%、22.04%、19.45%,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45%,实现了医疗资源优质扩容、深度下沉,带动榆林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积极促成项目落地,突出三个“高”
高规格推进。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谋划项目申报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务会、民生月度推进会议,持续加强要素保障,确保项目申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经多轮次沟通协调、调整优化,形成了榆林市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高质量合作。西安交大一附院与榆林市第二医院以“分院区”模式合作共建省内唯一一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西安交大一附院为输出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为依托医院,根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整体接管、分院模式”的方针联合共建,在现代化医院管理、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深度下沉、同质发展。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
高水平建设。榆林医院以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圈为目标,形成辐射陕甘宁蒙晋周边13个城市、101个县市区、2000多万群众的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建成“立足榆林、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一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医疗服务。项目分两期建设,规划床位1000张,计划到2026年,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在文化、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将完全实现同质化,并将肿瘤、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骨病四个学科建成辐射陕甘宁蒙晋的国家级区域诊疗中心,大幅度降低相关病种的外转率;到2027年,依托医院高质量建成“引领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区域的医学发展、辐射中国西部地区”的国内示范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骨病四个学科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平,其他学科基本达到与输出医院同等水平。
全面推动同质发展,注重三个“新”
创新管理运行体制。从顶层设计上同质化管理融合互通,调整医院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规范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领导碰头会、院例会等流程规范,打造科学化管理新模式。按照“大中心+科室”运行模式,实行“双主任+双护士长”工作机制,促进两院区协同发展。学科建设方面,输出医院派驻人员为学科特聘主任,负责学科发展,平移输出医院先进医疗技术,带动学科科学研究及教学水平;依托医院原科室主任配合特聘主任开展工作。行政管理方面,输出医院派驻人员为行政部门特聘主任,负责引入输出医院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行政工作;依托医院原科室主任配合特聘主任开展工作。截至目前,11个临床科室和2个行政职能科室已实行“双主任制”,1个临床科室已实行“双护士长制”。2024年4月至10月,2批次共计14个学科试点主诊医师负责制,并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泌尿外科四级手术增长155.46%,骨科缩减一个病区四级手术仍增长110.38%;2025年6月,主诊医师负责制推广到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实施绩效分配制度改革,2024年,全院总收入增长18.86%,人均薪酬增长24%;2025年1-6月,全院总收入增长33.84%,人均薪酬增长33.94%。2024年6月试行“全院一张床”制度以来,床位使用率从实施前的84%提升至最高98.8%。并对全院51个临床医技科室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提升医院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
创新人员互派方式。为加快实现融合发展,通过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由输出医院选派50名骨干长期驻榆工作,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62%,博士占比41%。柔性引进来榆指导工作专家1665余人次,全面提升榆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管理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教培机构对榆林卫生人才开展培训,分层分类按需传授,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及专科人才培训,以高质量授课产出高质量成果。启动“造血”计划,成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榆林市人才培训基地,利用5年时间,为榆林培养不少于1000名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已有2批次278名学员在交大一附院学习。实施“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了16期医联体单位人才精品培训班,173名来自周边县乡镇基层的卫生医疗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启动名医计划,邀请权威专家陆续开展十三期“大家名医讲坛”系列学术活动,院士、多个学科学会的全国主委开讲,提高医院管理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术热情及服务水平。组织4期“手术直播周”系列活动,聚焦微创和精准诊疗技术,10多个学科开展手术专场直播,演示50多台高水平手术,提升基层疾病治疗能力和水平。实行“交大招、榆林用”储备246名医院发展后备人才。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教学基地,启动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伴飞计划),159名学员进入预科班,33名学员已录取为同等学力博士或硕士,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力。在交大一附院举办4期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班,全院169名中层干部参加培训。先后选派医疗、医技、护理、管理、科研人员232人到输出医院学习培训,通过全方位的现场培训,有效提升了榆林医院医生的规范化治疗能力和水平。实施“青苗计划”,遴选行政骨干到临床兼职学科助理、临床骨干参与行政管理,已有2批次15名行政管理人员到临床科室履职。
榆林医院大力开展微创技术应用。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三个“升”
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榆林市发病率高、外转就医集中的病种,全面平移输出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推动榆林医院形成“4+2+N”发展模式,即“四中心二平台”(心脏中心、肿瘤中心、肾病中心、骨病中心,手术平台、检查检验平台),并逐步覆盖神经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新获批骨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胃肠外科、肾病内科、血液内科、超声医学科、临床药学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共计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形成同质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开设神经重症医学科等专科,肿瘤早筛门诊、不孕不育门诊、垂体专病门诊等专病门诊22个,成立胃肠道肿瘤、胸部疾病等多学科诊疗(MDT),一站式解决复杂疑难患者多次就诊问题。大力开展微创技术应用,推广外科快速康复技术,积极推行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同比增长3.8倍。积极开展远程诊疗,开通5G远程超声、影像、病理等诊疗服务,联动基层医院开展5G远程诊疗1399人次。联动国外知名机构开展国际MDT远程会诊,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日本医科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顶尖专家团队联合,为复杂疑难的腹腔肿瘤患者等进行综合诊疗,并常态化开展复杂疑难病患的国际远程会诊。引进全球先进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骨科导航手术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已成功实施239例直肠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等,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诊疗服务。面向患有疑难复杂疾病患者开设特需门诊,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著名专家出诊1602次,接诊患者14952人次,患者满意度近100%。
危重患者救治率得到提升。针对以榆林为中心周围300公里内医疗机构没有心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的现状,成立介入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填补了榆林医疗学科建设版图空白。迄今介入血管外科完成疑难危重手术1710人次,心血管外科完成疑难复杂手术167人次,心血管内科成功实施榆林首例等疑难复杂手术2155人次,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求医路程远、复诊不方便等诸多问题。聚焦肿瘤疾病谱,整合肿瘤多学科资源,持续开展一系列危重、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大力开展胃肠道早癌内镜下诊治,胃肠道肿瘤早癌检出率由24%提升至54%;独立开展TACE,HICA等介入术式,弥补肝癌全程规范治疗空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推进以来,榆林医院医疗技术取得突破性成就,累计开展新医疗新技术309项,其中世界首例3项、国内首例1项、西北首例2项、国内先进技术32项、省内先进技术80项、陕北及榆林首例191项,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有效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科学研究与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搭建中心实验室,成立榆林市过敏性鼻炎分析检测研究中心、沙地相关性疾病研究院等,聘请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联合开展胃肠道肿瘤、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研究。重视科研人才培养,获批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获批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项目、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项目等4项。科研产出大幅提高,首次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正刊发表学术论文;既往医院累计获批省级项目仅2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已获批46项省/市级人才与科研项目,其中省级项目18项等。同时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榆林市委市政府批复5000万元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开展胃肠道肿瘤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及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校院、院企合作,与西安交大、榆林学院、鲁南制药等开展科研合作,设立横向课题17项,累计获批横向课题资金850万元。依托输出医院强大的技术支撑,榆林医院先后承办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临床新进展国际讲坛、首届陕甘宁蒙晋胃肠道肿瘤国际研讨会、中蒙俄医院管理国际论坛、“一带一路”胃肠肿瘤诊疗与研究国际培训班等多起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以色列梅尔医疗中心、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日本東京女子医科大学消化器病中心等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专家参访,搭建起榆林同国内外先进地区交流对话的平台。(供稿︱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