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榆林市聚焦“受审分离”改革核心,通过推行“一窗办、限时办、容缺办、督查办”四措并举,再造流程、明确规章、优化服务、强化监管,有效破解企业群众办事梗阻,全力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今年以来,榆林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坚持问题为导向,紧盯“受审分离”改革,扎实推行一窗办、限时办、容缺办、督查办,进一步破解企业群众办事梗阻、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有力推动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
榆林市市民大厦企业服务办事窗口。
再造流程,扎实推进集中受理“一窗办”
重构运行模式。在市政务大厅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和企业社会事务两大审批服务专区开设综合受理窗口,由政务中心行使“一窗”受理出件权,进驻部门行使事项的审批审查权,构建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让企业群众真正体验到“大厅办事不求人”。
严把进出事项。聚焦“体外循环”“应进未进”等企业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明确线上一窗平台“一网”和线下综合受理窗口“一窗”是事项申请、受理和出件的唯一渠道,进驻部门不得通过其他方式私下违规受理和出件,否则将由市审批局和市政务监察投诉中心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动态扩容增项。结合最新的许可清单、备案清单、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对各部门事项再次开展全面拉网式大排查,督促19个部门的87项“应进未进”事项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办理。截至目前,“受审分离”改革已覆盖25个部门的890项(含拆分项)审批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持续推动审批服务标准公布、受理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示。
明确规章,精准保障复杂事项“限时办”
规范流程时限。聚焦办理时限过长、难以管控等问题,将关键环节的流程和时长全部纳入一窗平台管理,进一步对10个部门133项常办复杂事项的现场踏勘、核查检查、检验鉴定、听证论证、专家评审等环节的流程设置和时限配置进行规范,并同步在一窗平台中嵌入应用。
限制“暂停”功能。严格设定行政审批“暂停”功能的使用情形、使用次数和期限,明确除容缺件未提交、转报中省审核件未批复、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审批延误等情形外,不得随意暂停办理业务,严控办件无限制超期情形。
明确职责权限。细化规定前台受理人员、后台审批人员和中心管理人员线下职责分工、线上操作权限以及时限要求,“窗前”“窗后”形成咨询解答、接件受理、转办审批、跟踪督办、出件送达、统计分析、监督问效的工作闭环。
榆林中心城区榆溪河生态长廊。
优化服务,人性化推行先行受理“容缺办”
梳理容缺事项。按照办事企业群众“能看懂”、前台受理人员“易操作”的原则,对窗口办理事项尤其是常办高频事项进行颗粒化梳理,重点梳理出31项容缺事项和近50项容缺材料,明确对容缺事项可直接先行受理,按正常流程开展审查,待材料补齐后正式出件。
前移服务关口。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进一步强化受理前的咨询解答和审前辅导,制定了统一的《榆林市政务服务事项预受理和一次性告知单》,最大限度让办事企业群众少走弯路、一次办成。
强化人员培训。常态化开展政策业务学习,组织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围绕“受审分离”运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一窗平台具体操作、事项受理办理等内容开展专门培训10余次,做到“培训不间断、学习不停歇”,确保业务办理准确高效。
加强监管,坚决落实全程跟踪“督查办”
做实线下督查。充分运用日常巡查检查、12345热线、营商平台反馈等督查方式,公布了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和进驻大厅部门两类负面行为清单和11种主要负面情形,由市政务中心和政务监察投诉中心负责对审批服务事项的全流程和各环节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督促部门限期整改。
做优线上督查。将审批服务事项的节点和环节信息全部纳入一窗平台在线监控,专门开发了“受审分离”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可按需对受理量、审批量、办结量、超期量(率)、退件量(率)、中断量等主要数据进行调取和汇总,并同步在政务大厅电子大屏上动态实时展示近7日内数据。
建立通报机制。对审批服务事项督查结果实行按月通报机制,每月印发统计分析月报向市营商办和市级各窗口部门单位进行通报,同时不定期在全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会上进行通报,倒逼部门不断转变工作理念、优化服务方式。(供稿︱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