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周至县创新打造“周到老饭桌”养老服务品牌,通过多元筹资、安全监管、灵活配送等举措,破解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实现助餐服务便捷普惠,让老年群体共享幸福“食”光,彰显为民服务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周至县聚焦老年人就餐这件民生“食”事,坚持“党委统筹、政府引导、社会化运营、多元支撑”原则,通过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保障、财政投入力度,搭建起便捷实惠、类型多样、服务温馨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周到老饭桌”特色养老服务品牌,有效破解了村(社区)独居、空巢、留守、失能等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让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食”光。
九峰镇南千户助餐服务点。
强化制度保障,破解“谁来管,如何推动”的问题
突出“党委统筹”,推进“有力度”。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成立领导小组专班推进,制定周至县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养老服务机构、餐饮企业、爱心人士等群体积极参与,确保养老助餐服务有力有序推进。
注重“因地制宜”,培育“有温度”。坚持可操作性、适用性、灵活性相结合,统筹村(社区)老年人结构、就餐需求、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将老年助餐服务嵌入乡村、融入生活,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兼顾老年人精神需求,最大限度保留了地区饮食文化精髓,让老年人吃得习惯、吃得可口,着力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周到老饭桌”。
楼观镇新镇社区养老服务站老人们正在就餐。
坚持“分类施策”,示范“有效度”。按照“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坚持建成一个、验收一个、运营一个,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编号,方便老年人识别就餐,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餐、放心饭,真切享受养老服务到身边的便利。目前,全县共打造23个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老年助餐服务示范点,服务老年人约67万人次,受到老年群众、家属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聚焦模式创新,破解“怎么干,如何持续”的问题
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可持续”。坚持以“让社会参与、让群众满意、让子女放心”为导向,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老人掏一点、村里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五个一点”多元化筹资模式,并定期对老年助餐服务价格和质量进行评估,有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点落地安家、规范运营,实现老年饭桌健康稳步发展。2024年以来,共发放助餐服务点建设资金40万元、运营补助12万元,确保了老年助餐服务更可持续、更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广济镇小麦屯村助餐服务点老人们正在就餐。
健全管理模式,守牢“安全线”。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健全完善助餐服务点人员管理、进货查验、加工操作、食品留样等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服务点就餐区、制餐区、清洁区等部位配置监控摄像头,通过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人员可实时查看菜品制作过程,老人子女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手机上查看后厨情况,实现助餐服务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助餐服务规范、安全、有序运行。
丰富配送方式,增强“幸福感”。紧盯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坚持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的原则,综合考虑老年人居住或活动集中度以及步行通达等条件进行布点,健全完善送餐机制,为助餐服务点配备印有统一标识的“西安养老·周到老饭桌”送餐车,以服务点日间配送中心为主阵地,采取多措并举、灵活服务的方式,建立“定点集中配送”“专人入户配送”“志愿跑腿配送”等服务方式,确保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深化多元服务,破解“谁运营,如何普惠”的问题
强化“党建赋能”,服务方式“多样化”。探索完善“党建+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依托村(组)、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等阵地,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动养老服务站、助餐点、老人照护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融合发展,以点连线、织线成面,着力打造以居家为基础、村(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尚村镇马村助餐服务点为老人送餐。
坚持“多方联动”,服务地域“全覆盖”。统筹新建型、功能拓展型、社会合作型等方式协同推进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社区),采取新建的方式单独进行建设;村(社区)已经建有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的,通过改造提升进行建设;设施资源紧张的村(社区),通过与实力较强的餐饮企业、社会组织、养老机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建设运营,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创建“特色模式”,服务便捷“显温情”。树立市场化理念,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探索形成养老机构+助餐服务、村集体运营、村老年协会运营、爱心人士助餐服务、品牌化连锁化服务、邻里互助小饭桌服务、餐饮企业助餐服务、医养结合互补型助餐服务8种“周至模式”,实现养老助餐服务多元化供给,覆盖更广泛、品质更可靠、价格更可承受、运营更可持续。
统筹联动推进,破解“聚合力,如何干好”的问题
抓平台打造,实现“老有所为”。聚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为助餐服务点配备书籍、报刊、象棋、纸牌等文娱用品,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激发老年人参与社会积极性,营造老年人走出“小圈子”、融入“大家庭”的温馨氛围,让老年人互相陪伴、相互照看、精神愉悦,使“周到老饭桌”成为老年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共同家园。
终南镇新村助餐服务点为老人送餐。
抓监管督考,实现“老有所依”。将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考核分值,围绕硬件设施、运营状况、人员配备、制度保证等方面,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和良好的助餐服务点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抓宣传引导,实现“老有所养”。坚持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作为引领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相关宣传活动,总结经验做法、挖掘先进典型,在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西安广播电视台等省市级主流媒体上宣传推广10余次,2024年12月,“‘周到老饭桌’:破解老年人‘吃饭难’的创新实践”,被评选录入全国老龄社会建设创新案例,有效提升社会各界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供稿︱中共周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