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荣获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区等15项国家级荣誉,全体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
西安市鄠邑区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充分流动,探索出了文艺赋能城乡发展鄠邑模式,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区域发展动能加速释放,让鄠邑乡村更有魅力活力,城市更具承载力。
鄠邑区举办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活动开幕式晚会。
厘清底层逻辑,抓好谋篇布局
围绕建设“诗画鄠邑、品质新区”目标,鄠邑区将文艺赋能城乡发展上升为全区战略,探索出适合鄠邑发展的路径。
坚持保护修复一体化,让秦岭更美丽。坚持把生态作为核心竞争力,把绿色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底色,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推进城乡发展,坚决打好生态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先后建成“秦岭之诫”和“水生态保护”两个警示教育中心,建立秦岭保护总站、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全面完成峪口峪道治理,健全秦岭“五乱”快速处置机制和“空天地”一体化秦岭保护体系,秦岭保护工作连年在全省考核中排名前列。
大刀阔斧做减法,让乡村更好看。聚焦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两侧等重点区域,重点解决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长期存在的顽疾,全域推进农村环卫一体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变得更好看。
慎之又慎做加法,让乡村更耐看。与西安美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西安美院等20余名全国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村长,组织200余名艺术院校师生长期驻村,用美学视角对乡村空间进行艺术改造,在环山路片区创作大型壁画132幅,是全国乡村壁画最多的地区。每年假期,都有600余名艺术院校师生常驻乡村开展文艺创作,让乡村美、生态美、艺术美,美美与共。
强化服务管理,让乡村更具品质。深入推进整洁乡村、气化乡村、幸福乡村“三个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村振兴资金,集中提升环山路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标准完成环山路鄠邑段改造提升,建成美好生活服务中心等基础配套。搭建国有平台,引入陕旅、西旅等经营管理团队,对文旅项目统一设计、策划、包装,由村集体统一承租,对外统一招租经营,推动整村盘活、整村招商、整村运营,实现民宿、文旅、康养等多业态发展。
深化文艺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鄠邑区充分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持续丰富文艺赋能城乡发展内涵。
打造艺术品牌。与西安美院联合打造关中忙罢艺术节,与陕西省文联共同创办终南艺术季等高端文化品牌。高品质举办“终南诗赋”“祖脉秦岭诗意长安”“秦岭·秦人·秦腔”、蔡家坡春节鼓舞巡游、戏剧之夜、石榴原创音乐季、麦浪音乐节、关中忙罢儿童艺术节、关中忙罢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秦岭这一绿色生态奢侈品逐渐成为西安市民城市生活的必需品。
扩大艺术交流。由西安美院举办的美好乡村计划、乡村艺术工作营、画美乡村等系列艺术乡建活动,吸引游客来到蔡家坡村,感受艺术之美,欣赏秦岭的自然风光。举办户县农民画京津冀巡展、户县辛集农民画联展。积极承办国际友人“走读西安”主题沙龙、第十三届东亚地方政府代表团、外国媒体看西安、埃及记者团进鄠邑、驻华外交官鄠邑行、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现场会、“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陕西巡展开幕式、秦岭国际乡村迷你马拉松赛、“终南·山川·乡村志”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现鄠邑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辨识度。
拓展艺术空间。按照不打造景区、不干扰村民生活的原则,集中打造易俗社终南分社、户县农民画终南分馆等一批乡村艺术空间,建成蔡家坡、占东、栗峪口等一批乡村美术馆。对城市户外广告、候车亭、公共标识等用美学思维进行艺术化改造,用艺术手段提升城市品质。与陕西省摄协、剧协、美协等单位合作设立创作基地,让话剧、画展、戏曲、管弦乐走入乡村、走进百姓生活。
优化资源配置,兑现文化价值
鄠邑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集中优势资源持续发力,让群众在共建共治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
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环山路片区联村党组织,构建区委党校、乡村党校、实训基地“1+6+N”乡村党校矩阵,启动农村后备力量培养三年行动,分期培养乡村建设人才600名,真正把农村党员组织动员起来,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强化人才驱动。深化“万千行动”,100名干部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配备一批旅游村长、规划村长、科技村长,选配美院优秀青年教师顶岗文旅局副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力量。打造乡创客联盟、鄠邑乡创客市集等平台,为青年创客提供资金资源、政策对接等全流程指导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鼓励群众参与。充分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组织50位美院师生与50个村民家庭结对建设家庭美术馆。由街道、村统一规划、集中管理,为群众免费提供售货摊位,鼓励群众在家门口创业。
活化文艺内涵,做强产业支撑
依托户县农民画等文化资源,鄠邑区不断丰富文化业态,致力将文化事业变成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创意。组织培养一批非遗能手、手工技艺能手、美食能手、民间戏曲表演能手等,打造特色美食之家、精品民宿之家、手工业之家、农耕文化体验之家等特色家庭,推出乡村体验性文化演出,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制造业。
坚持示范带动。全面整合环山旅游路沿线文旅资源,串点成线,以线带面,高品质打造8号公路文旅产业带。通过示范带动,创建蔡家坡文艺赋能、栗峪口人才引领、胡家庄村企共建、曲抱村国企投资等发展模式,建成蔡家坡国际艺术村落、天桥湖国际度假区、曲水稻香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丰富消费业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打造56个乡村消费新场景,英国诺丁汉大学留洋博士王绘婷创办的“土锤咖啡”长期稳居抖音西安榜榜首,青年创客王冰打造的机车茶饮“山泡茶”成为西安机车发烧友的聚集地,广东美院学生刘雪创办的“阿喵茶餐厅”、本地青年弋龙辉创办的“六艺斋”等成为西安网红打卡的时尚之地。通过植入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兑现生态和文化价值,让老百姓住得更舒服、挣钱更容易、过得更幸福。
(供稿︱中共西安市鄠邑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