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坚持改革赋能,以“12363”思路引领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与要素配置,突破关键技术,深化低碳转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打造国家能源安全重要支撑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榆林市立足能源化工这一强市之基,按照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求,全力推动能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成长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发挥改革引领带动作用,强化顶层设计
榆林市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成立专门机构。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执行总指挥的高端能源化工建设指挥部,对全市能源化工重大项目统一调度,统筹谋划能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重大项目布局、资源要素配置、科技创新赋能、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等工作。
明确发展思路。落实中省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榆林在基础能源供应和资源转化方面的优势,探索形成“12363”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1”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重要指示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煤化工产业,做强做优现代煤化工产业;“2”即推动煤油气多能融合,推动绿电、绿氢、绿氧与现代煤化工融合两个融合;“3”即守住以水定产、减碳降耗、空气达标三条底线;“6”即实施煤基特种燃料产业链、煤基可降解材料及高端化工品产业链、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产业链、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产业链、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六条路径;“3”即实现资源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变、产品由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产业由点状分散式向现代能源产业集群转变三个转变)。
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原则,以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为主体,合并、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园区,园区数量由44个整合为18个,全面改变了园区“散乱多”的局面。出台《榆林市化工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试行)》,推动能化产业向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神木高新区、靖边经开区、府谷高新区和神木兰炭园区集聚,布局了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榆神和榆横工业区2个精细化工园中园,“煤头化尾”全产业链加速构筑。
发挥改革先导突破作用,优化要素配置
榆林市着眼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加快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
坚持煤与煤基产业一体布局。一批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及清洁高效的载能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在全国及周边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相继建成国能榆林化工、陕煤乙二醇、延长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煤制烯烃等20多个现代煤化工项目,落地了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转化装置(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全球首个煤油混炼工业示范装置(延长集团50万吨/年煤油混炼项目)、全国首个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陕西未来能源煤制油项目),全国首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国华锦界电厂),国家能源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延长石油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构建起了4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重大项目和一批精细化工项目的“4+8+N”项目支撑体系。陕西省在吸纳榆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煤炭矿业权出让产业联动工作方案》,加快建立“矿业权出让更加透明、市场配置更加精准、产业发展更加绿色、监管服务更加到位”的煤炭矿业权出让产业联动机制,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动态配置要素资源。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要素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要素保障、项目责任、时间节点”三张清单,实行用地、能耗、取水、环境容量和林地指标动态调整。用地方面,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城镇开发边界重点向榆神、榆横、神木高新区等产业优势明显的园区倾斜,推行“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用水方面,率先在全省启动用水权改革,针对重大能化企业水指标批而不用问题,对企业探索实行“取水权+年度用水计划”双重管理,结合企业产能、用水定额、年均用水量,下达年度用水指标,富余指标向其他企业交易。环境容量方面,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在全国率先开展动态评估,统筹存量减排和新增需求,实施减排项目4800多个。
打造电价洼地。榆林是全国唯一的地级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市,神木、榆神、榆横、靖边、府谷等5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取得批复,4个配电改革试点取得许可并实质性投入运营,电力直接交易全面放开。煤矿保供等量低价电煤、电厂平价来料加工、电网优化运行方式、交易中心撮合双边交易、电投公司等额顺价传导“五位一体”降电价协作机制初步形成,统筹推进增量配电试点建设,支持电投公司开发并就近交易新能源,压低前端上网电价,以前端补后端,降低后端用电成本。
发挥改革试点示范作用,推进科技创新
创新和人才支撑不足是长期制约榆林发展的重大短板,榆林市坚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全力推动“两链”融合。
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探索能源革命“榆林样板”。核心是打造以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龙头的科研创新基地、以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以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科教融合基地为基础的科教融合基地,2023年创建方案已获得国家批复。
深度融入秦创原,利用全省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一原两地多区”总体框架和“1+N”政策体系,创新开展“七有四清零”专项行动,实施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专项和“驼城之光”“科技之光”等人才计划,全社会R&D投入强度提高到0.6%、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60%、300%。
建设科创新城,打造榆林版的科创总平台。发挥省市共建体制机制优势,拿出76平方公里整装土地,建设集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总部,引领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城。目前,已累计投入160多亿元,城市建设初具雏形。
全力聚焦卡点问题,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煤间接液化、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煤焦油加氢等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技术实现产业化,“榆林版煤制油”被认定为“系世界首创,居领先水平”,煤化工装备自主化率达85%,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能源陕西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发挥改革约束倒逼作用,加快低碳转型
榆林市锚定“双碳”目标,邀请院士团队完成碳达峰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积极为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探索经验、形成示范,2023年获批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试点实行用能权交易。出台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建成用能权交易平台,完成全省首批用能权交易。
开展用能预算管理。实行系数压减,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加大用能压减力度,对全市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170余户重点企业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引导优质企业释放产能,遏制效能不达标企业用能。
强化项目节能审查。对拟建“两高”项目,进行碳排放、能耗双控等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对新上马能耗较大项目,实施能耗指标替代和30%绿电替代,国能榆林化工20万吨/年聚乙醇酸、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取得节能审查批复,正在加快落地建设。
建立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建成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全市700余户重点用能企业接入平台,在线能耗监测量达用能总量的90%以上。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9.9%,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供稿︱中共榆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