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

延安高新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高质量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发布时间:2025-09-10 17:21:5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通过“一体两翼”模式和“1+N”制度体系,推动职能重构、人事优化与市场化运营,连续四年位列陕西省省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一,高质量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延安高新区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推进职能体系重组、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和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有效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管理效能提升和服务能级跨越,全面激发园区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2024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127.18亿元,全口径增加值451.4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8.94%。

构建科学架构,筑牢改革“四梁八柱”

改革的根基在于架构,延安高新区以“系统思维”搭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运行体系,为改革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

“一体两翼”定方向。健全完善党工委统一领导、管委会与公司“两翼协同、同向发力”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明确管委会聚焦行政管理服务核心,扛起产业规划落实、科技创新支撑、招商引资战略制定、政策集成供给、营商环境打造等关键职能;推动高新集团及下属公司深耕市场化领域,承接园区运营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产业投资孵化等业务,实现“政企协同不越位、融合共生促发展”的良性互动。

延安高新区鸟瞰图

“1+N”制度强保障。以《延安高新区“管委会+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核心纲领,配套出台人事薪酬、绩效考核、国企管理、招商引资等“N”项细则,形成覆盖改革全领域的标准化操作指南,确保每项改革举措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目前,该套制度体系已在黄陵高新区、安塞高新区、延安新区等园区推广应用。

深化人事改革,激活干事“一池春水”

人才是改革的核心要素,延安高新区打破传统人事管理桎梏,以“能上能下、绩优薪优”的机制,点燃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全员聘任“破身份”。按照市场化理念实行优质人力资源管理,全体干部通过书面申请、双向选择、竞聘演讲、签订聘用合同等环节,实现“档案封存、职务归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多名优秀年轻职员通过竞聘晋升中层管理岗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三级考核“定优劣”。构建覆盖管委会内设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派驻机构及国有企业的“三级联动、量化考核”体系,依托绩效考核信息化平台实行“月度项目化监测+半年评议+年度总评”动态管理,将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结果与薪酬收入、职务晋升、岗位调整挂钩,让“主观评价”让位于“数据说话”,倒逼工作效能提升。

彩虹(延安)光伏玻璃生产研发项目生产车间。

薪酬激励“提干劲”。坚持“按岗定薪、按职定薪、岗变薪变、职变薪变”原则,管委会建立10级岗位薪酬标准,实行“以岗定酬+以考核定绩效”的岗位薪酬制度;高新集团、能源装备集团等国有企业推行“市场化薪酬+超额利润分红”机制,通过“绩优薪高、绩差薪低”的差异化激励,形成“人人争先、事事奋进”的良好氛围。

推动国企转型,锻造产业“硬核支撑”

国有企业是改革的重要载体,延安高新区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推动国企从“行政附属”向“产业主角”转变,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赋能+监管”促规范。构建国企治理“双轮驱动”模式,出台《关于支持高新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试行)》,明确土地开发、产业投资等9项赋能清单,提升企业市场化竞争力。同时,从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监管等6个维度建立监管体系,确保企业在规范运营的轨道上高效发展。

专业集团强产业。组建延安能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设立15亿元延安能源装备(安全应急)产业投资基金,建成西部油气产业共享融合服务基地、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推动石油钻采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推动高新集团“转型升级”,全面优化生产生活要素保障、产业服务“生态链”和园区绿智化管理,实现从平台公司向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变。

招商平台提能级。成立延安高新区招商发展公司,组建“专业队伍+智库支撑”招商队伍,创新“四维招商”模式,与6家头部机构开展平台招商,设立1亿元红色筑梦创投基金实施资本招商,编制4大产业图谱推进产业链招商,建立“招商前对接—建设中帮办—达产后跟踪”闭环服务实现服务招商,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是改革的“试金石”,延安高新区以“靶向服务”为理念,打造“十环营商”品牌,为企业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环境。

政务服务“提效率”。积极承接市级下放的31项政务服务审批事项,建成标准化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园区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办理时限压缩65%,即办件占比达42%。坚持聚焦企业需求,建立健全项目落地服务专班,实行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服务群众周“解忧”、重点工作周调度的“三解一调度”机制,及时化解难点堵点,获评陕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要素保障“强支撑”。按照“产业社区+科创社区”模式,将生产区、生活区和商业街区有机融合,建成45万㎡标准化厂房、企业孵化器、配套用房及陕北唯一A级认证智算中心,园区专用供气管网、工业供暖、变电站、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齐全,系统打造国家海绵城市方塔试点,为企业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体系“聚智慧”。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为载体,建成“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引进院士工作站17个,博士服务团16个,培育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新双创”队伍58支、科技经纪人90名,建立1200余人的实名制专家技术人才数据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供稿/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